在弱市中,无论是“公开增发”还是“定向增发”,都已经成为了公司股价长期下跌的“代名词”。
根据资讯数据统计,在2011年共有187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增发方案,包括10家公开增发和177家定向增发。而这187家公司的股价自发行日以来的涨幅为负的有143家,占比为76.47%。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这意味着站在中小投资者的立场上来看,如果介入到上述存在增发事项的个股中,亏损的概率接近8成。这其中包含两种情形:一是公开增发的个股,投资者以公开增发价买入;二是定向增发的个股,投资者以发行日二级市场的收盘价买入。但在这两种情形中,投资者能够持股获利的概率都极低,“增发”已成散户的“绞肉机”。
公开增发近乎“全军覆没” 2011年实施公开增发方案的10只个股,如果投资者在发行日以二级市场的收盘价买入,则持股至今几乎没有获利的可能。
而如果投资者是以公开增发价格买入,则需要另作考量由于公开增发价格往往略低于发行日的二级市场价格,若公开增发实施以来股价仅出现微跌,投资者的持仓依旧存在获得微利的可能。如国投电力于2011年11月7日公开增发,增发价格为6.23元,该股前一个交易日的二级市场收盘价为6.68元,至2012年6月19日收盘,国投电力的二级市场价格为6.63元。
不过,类似国投电力这样未跌破增发价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2011年公开增发的个股中,目前股价低于增发价的仍占绝大多数。
更有甚者,如果公开增发价格高于发行日的二级市场价格,则投资者以公开增发价格买入,亏损将会更大。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为
河北钢铁,公司在2011年11月21日以4.28元的价格实施公开增发,但该股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3.74元,公开增发价格事实上高于二级市场价格,随着河北钢铁股价后续的走低,参与公开增发的亏损幅度远比直接在二级市场购买要大的多。
定向增发:长期下跌概率高 定向增发同样呈现长期下跌的局面,在2011年实施定向增发的177家公司中,从发行日以来股价下跌的有133家,占比为75.14%。
这也意味着中小投资者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入的方式参与到存在定向增发事项的个股中,其赢面尚不足3成,更大的可能则是巨亏。
资讯数据显示,2011年实施定向增发的个股,其股价后续暴跌的案例相当之多。自定向增发以来二级市场股价下跌幅度最大的为
众合机电,公司于2011年3月1日实施定向增发,发行价为18.60元,而当日公司二级市场价格为26.78元,至今股价已跌至10元以下,若投资者在定向增发实施当日于二级市场买入众合机电,至今亏损幅度将达到63%。
同时,定向增发实施以后长期下跌概率高也导致参与定向增发的机构投资者被“套牢”的情形越来越多。
诡异的上涨模式 那么,是否无论“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都意味着后续下跌,绝无参与获利的可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尽管绝大多数的增发个股长期下跌,但亦有少数个股在增发后出现巨大涨幅。
不过,这种巨大的涨幅背后却颇多诡异之处。首先,增发后出现巨大涨幅的绝对不可能在“公开增发”个股中出现,而仅仅在“定向增发”个股中出有可能现;其次,出现巨大涨幅的往往是定向增发价格远低于当时二级市场价格的个股。
我们发现,在增发后至今出现股价上涨超过20%的个股,均为定向增发的个股,而绝没有公开增发的个股。这是一种诡异的现象中小投资者可以以增发价格拿到筹码,但却难以在此价格上获利;而如果增发价格提供获利的可能,中小投资者又无法在此价格上拿到筹码。获利的天平明显偏向了机构投资者。
另外一个诡异的现象是,在增发后至今出现股价上涨超过100%的个股,其定向增发的价格往往远低于当时的二级市场价格,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为
国海证券、
新华联和
海润光伏。事实上这些后续涨幅巨大的定向增发个股,其定向增发都对应资产重组事项,其“重组股”特性更强,尽管涨幅巨大,却难以被中小投资者所把握。
(王柄根)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