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概括过去一周伦敦金融城的气氛?人们非常担心银行业声誉遭受的最新打击,更重要的是,这可能会削弱伦敦作为一个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在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遭到挤兑后的五年里,人们可能以为银行业丑闻对金融城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在这“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指金融城)土地上,因为狂妄自大而造成大银行兴衰起落这类故事人们已是耳熟能详。但我想,在警钟敲响5年之后,有关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丑闻可能终于唤醒了银行家们,使他们看清了真相。蒸蒸日上的年代结束了。“黄金年代”——有些人大概会这么叫吧——结束了。对银行业以及金融城来说,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树立正确的模式——重中之重是培育正确的文化——以适应这个充满挑战的新时期。
近期曝光的事情不能说明金融城从本质上已经腐化堕落。金融城里有许多优秀的机构(包括一些银行)。但最新事件确实说明,银行治理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全球最大保险市场劳合社(Lloyd’s of London)的主席,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我不想看到银行业的部分机构再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附带损害”。
这一次,变革必须来真的,而不能只是稍微移动一下棋子的位置。银行在牛市时期实行的奖励文化,必须让位于一种能够适应当前窘困时节的模式。对于那些走出顶级学府一心想要淘金的年轻聪明的男女来说,金融城不应为他们提供任何“快速致富项目”。我们必须把业绩与长期激励和可持续的利润挂钩起来。
银行业盛行的高薪文化破坏了资本主义的原则——投入风险资本会得到回报。职业经理人应当得到良好的回报,但不应给予他们股票风险型(基本上不会下跌)的回报。风险资本才应当得到股票型的回报。风险管理者和风险承担者也应当得到回报——众所周知,这是劳合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艰辛汲取的教训。
劳合社的经历听起来透出了些许乐观。我们在丑闻发生后确实进行了变革,现在我们的业务更加强健,控制更加得宜。去年,我们为日本、新西兰和泰国发生的灾难赔付了130亿英镑。倘若是在20年前,这个金额可能令市场停摆。2011年,我们的资金仍维持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银行应当把重点重新放在客户身上——企业客户、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金融服务业(请注意“服务”二字)存在的目的,是要充当资本和风险的媒介,它对于经济的作用至关重要。
如果银行业下决心采取重拳改革本行业的文化(这是应该的),就需要政府与监管部门给予支持。劳合社在处境最艰难的时期,便有幸得到了它们的支持。要改革一个组织的文化,最有效途径是改变其员工,使他们“意识到”改变文化势在必行。太多的银行高管不愿意告别旧日的时光,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必须放弃。这赋予各银行董事会一项重大的责任,也要求它们具备胆量和勇气。
监管机构如果决定出手干预,有可能在短期内会改变银行的行为方式,但无法推动银行文化实现长期的转型。做一件事是迫不得已还是心甘情愿,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尽管有必要进行严密审查,以了解Libor操纵是如何发生的,但我希望有关方面不要采取条件反射式的应对措施,尤其是不要把整个金融服务业视为一个机能失调的行业。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监管最宜作为“冷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