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村镇银行票据转贴买入 监管层重堵轻疏难治本
2012年07月20日01:42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期案件频发的票据市场风声鹤唳,监管层亦在对票据业务步步收紧。
7月19日,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近期下发通知称,禁止村镇银行以票据转贴现等方式接受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非农贷款,禁止通过购买主发起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票据等方式帮助主发起行绕规模。
“6月份人民银行就下发了《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银行票据以后只许卖给银行和财务公司,银监会这个通知应该是与人行的这一规定相衔接的。”上海一家投资管理公司人士称。
这是在相继“封堵”信托、证券、基金等票据转出渠道后,监管层祭出的又一重拳。
不过,票据专家赵慈拉认为,一味的封堵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银行业7.2万亿的票据承兑量决定了贴现的需求是刚性的,正规渠道难以满足,非正规渠道被封堵,只会在票据市场形成一个“堰塞湖”,只有建立一个真正的票据要素市场,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封堵票据贴现“出口”
尽管去年以来有关银行票据的案件时有发生,但最近杭州900亿票据大案的爆发,仍然如平地一声雷,引发业内外的震动,亦暴露出票据市场乱象之深。
实际上,案件频发已经让票据业务成为监管层重点“关照”的对象。去年6月,银监会召开理财业务会议,点出六项违规操作,银行理财产品消化票据资产之路被堵死。
之后票据类集合信托数量大幅增长,银行找到新的“消规模”渠道。
今年2月,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信托公司不得与商业银行开展各种形式的票据资产转让、受让业务。同时,对存续的票据信托业务,信托公司应加强风险管理,信托项目存续期间不得开展新的票据业务,到期后应立即终止,不得展期。这意味着票据信托产品也被彻底终结。
此后,券商与银行在票据业务上展开合作,但好景不长,6月份这类合作也被监管部门“叫停”。
日前,央行向商业银行下发《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对银行的票据业务再次严格规范,包括让银行上收经营网点的自主审批权,以及严查贸易背景等方式,来进一步规范票据业务。
“央行规定银行票据只能卖给银行和财务公司,堵死了证券、信托、基金等其它机构购买票据资产的路。最近出事的票据中介与村镇银行有一些资金往来,银监会禁止村镇银行转贴买进,但没有禁止贴现和卖出,也是堵住另外一条路。”上述投资管理公司人士称。
他表示,这意味着票据腾挪资产的空间越来越少,短期内可能会造成票据贴现量减少,贴现价格则会上升。在杭州票据大案事发后,多家民间票据中介已经拒绝或减少票据贴现,票据市场转贴卖出报价加权平均利率已经由7月6日的4.22%升至目前的5%左右。
3.6万亿刚性贴现需求
不过,与去年三季度贴现利率一度高达13%-15%相比,票据市场目前似乎还算波澜不惊。但随着监管层对票据业务的收紧以及公安部门查处更多案件,票据市场可能酝酿更大风暴。
“封堵票据业务出口是治标不治本,银行业庞大的承兑量才是本,而这又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承兑费率只有万分之五,承兑申请人可以低廉的手续费获取银行信用的承兑,导致票据融资泛滥,二是按照现行金融统计制度和银行会计核算,对不涉及资金交易的银行承兑仍将其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外,同时可作为银行吸收保证金存款的负债工具。”赵慈拉称。
自2000年来,银行承兑汇票以年均30%的增速发展,2012年3月末,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已达7.2万亿。由于实体经济中支付方式的不同,许多持票企业必须通过贴现取得货币资金后对外支付。据赵慈拉根据央行数据统计,银行承兑汇票中约50%具有刚性贴现需求。
“对于这3.6万亿的贴现刚性需求,银行间市场满足的部分越小,银行外市场的部分就越多,包括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大大小小的非法票据中介都来做票据生意。”赵慈拉表示,如果监管层只是一味的封堵,会导致票据贴现利率像去年三季度一样急剧飙升,打击实体经济的同时,也无法完全杜绝票据案的发生。
他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票据的要素市场,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诞生后,承兑、贴现、转贴现定价机制已全部实行了市场化,交易具有监管的透明性,因此完全具备了创建全国一体化票据市场的基础条件。
“当前最需要做的恰恰是引入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信托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成为电子商业汇票的交易主体,在电子商业汇票交易平台上,以SPV的身份受让票据资产。银行业机构在票据市场上本来就是同向性的交易主体,扩展交易主体能与银行业形成互补性交易,起到调节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平抑票据市场利率的作用。”他表示。
作者:刘兰香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