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理财产品火热背后:基金公司赔本赚吆喝
2012年08月20日01:2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短期理财基金这一创新品种甫一推出即得到投资者的热捧,基金公司亦扎堆上报系列产品,其火热之势远甚过往几年中出现的其他创新品种。尽管火爆,但其低廉的管理费却根本无法为基金公司贡献利润。一位行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基金公司过分追求规模的致命缺点再一次暴露无遗。
赔本发行
从过往来看,无论是行业还是投资者,对于创新基金都会观望一段时间,而短期理财基金这一创新产品,却在今年5月份推出后就得到投资者的热捧,并迅速成为行业内竞相申报的产品,截至目前,市场上已经成立和获批待售的短期理财基金已有15只。此外,根据证监会公开披露数据,目前排队报批的基金中,有20只短期理财基金,产品期限短则七天,长则三个月。单是8月份,就有5只短期理财基金报批。
短期理财基金如此火爆,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却对记者表示,“对提升管理费意义不大”。
上述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发行一只短期理财基金,IPO信披费用至少要45万元,印刷物料一般要10万到20万元,再加上广告、软文、渠道培训、活动费等等,营销费用差不多就接近100万元,最主要的是,银行照例还是要在管理费中分成,一般要分50%,这样算下来,基金公司肯定是赔钱的。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已经成立的短期理财基金,管理费最高的只有0.3%,最低的仅0.25%,大多数选择了0.27%的中间档,这比货币市场基金0.33%的管理费低了不少。对于一只百亿规模的短期理财基金,以0.27%管理费计,一个月能收取的管理费是225万元,若银行分走大半,剩下的管理费收入仅能勉强覆盖营销费用。而这还是最乐观的情况,事实上,现在短期理财基金的发行已经很难达到百亿规模。
“一个运作期结束后,产品可能会面临大规模赎回,公司就又要进行一次全面营销,这种滚动产生的费用也很难吃得消。所以现在发行短期理财基金的都是大公司或银行系基金。”上述人士表示。
意在规模
虽然基金公司又一次陷入“赔钱赚吆喝”的怪圈,但对于管理规模的渴求仍然促使基金公司不断地发行短期理财基金。
深圳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记者坦言,短期理财基金就是一个冲规模的产品,靠这个赚钱不太现实。“基金行业已经发展这么多年了,还是在拼规模拼排名,不正常也不健康。”
事实上,由于投资标的与货币市场基金接近,短期理财基金的收益率远不及客户预期,这已令市场热情有所降温,其对基金公司规模的贡献也已经不如推出初期。
不过,也有人士认为赔钱销售只是短期现象。深圳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助理对记者表示:“现在不赚钱不代表将来不赚钱,最关键是要获得长期稳定的规模,每个运作期满后,客户能够主动申购,不需要基金公司再主动营销,这样就会减少销售费用。另外,将来规模做大以后,银行的管理费分成也会降低,这样就有钱赚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