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令人遗憾!信托租赁没提及,被边缘化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发布后不久,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租赁业委员会专职常务副会长屈延凯就在其微博这样写道。
可见的是,上述规划中仅大致分为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金融机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构,而在银行类中,仅简单提及要大力推进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除此之外,非银机构也在规划未再出现。
期待细则能“补缺” 屈延凯认为,调结构首先要调投融资结构,除股权债权债券市场之外,更应大力发展信托、融资租赁、应收账款等基于资产的投融资服务,满足实体经济和公共基础设施资产融资、未来收益融资、表外融资的需求,发展应收账款交易市场,加速资产的流动性,为民间资本构置投融资平台。
规划遗漏的不仅是信托,还可能被认为相对较“空”,即没有具体的推进时间表,也没有太多量化的指标。
湖南股权交易所融资服务部总经理李军在微博中也写到,《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涵盖2011-2015年,感觉现在发布有点晚,都过了快两年了。一口气读完,空话套话比较多,重点也不突出,好像是勉强堆砌起来的,大部分都是原则性的目标,可读性不强。
具体到专业人士,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也指出,各项改革之间的关系与推进的协调性与次序仍然未能清晰显示,“比如资本项下开放与汇率市场化之间的配套;利率市场化与综合化经营之间的协调;巴塞尔协议与资产证券化、综合化经营推进之间的协调”等问题。鲁政委的建议是,应进一步出台细则予以明确。
对于备受关注的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问题,鲁政委也认为需要进一步给出明确的时间表和量化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则指出,“规划提出了"十二五"金融发展的一系列目标,清晰的 数量目标就有两个,一个是金融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5%左右,这是一个将金融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评估的指标;另外一个指标则是"十二五"末期,直接融资比重要占到社会融资总额的15%,这是社会融资结构的一个调整指标。”
而对于长年拼搏在实业经营第一线的企业家们来讲,或许也没能在第一时间于这份指导性文件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扶持政策。
“企业表外融资需求可以在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上实现。”对此,一券商资产管理负责人说道,“说得更坦白一点,只要构建起公开的、健全的风控体系,任何没有被禁止的金融产品,都可以拿来为实体经济服务。”
需要被确认的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及的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至15%,就是社会融资结构的一个调整指标,是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一个结构转型。 资本项目开放路径明确
相对于部分人士的失望,规划出台还是传递出一些明确的政策信号。
巴曙松称,金改“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转变,是结合了国内和国际问题,对中国当前经济环境的一个判断,“在此前的分析和研究框架中,常常容易将国内金融问题与国际问题分隔开来讨论,中国金融政策的溢出效应也日益明显。”
据巴曙松介绍,他作为该规划的专家论证小组成员,参与了相关研究工作。他透露,“2009年国务院批准该规划列入国家级专项规划,随后启动了广泛的前期调研、专家讨论、公开征求意见等环节,终于发布。”由此可见,洋洋洒洒2万余字的5年金改规划的出台过程之审慎。
巴曙松称,实体经济变化对金融改革发展方向的影响,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另一个特色,“如要素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以及金融需要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对中小企业和农业的金融服务薄弱。这些实体经济方面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金融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和商业模式等。”
在呼唤细则的同时,鲁政委也提到了规划的进步之处:明确了资本项目开放路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信贷; 明确了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来完成;支持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认可了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券商基于市场化导向的创新。
鲁政委还提到,规划刻画了货币政策新框架的轮廓:最终目标从物价与增长并重转为更重视范围更广的价格稳定;中介目标从贷款和M2转为社会融资总量;政策工具从数量为主转为价格为主,明确提出建立公开市场引导货币市场的能力。
作者:忻尚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