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掌控蒙牛 牛奶安全依然难解
2012年09月19日09: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对于蒙牛来说,近几年大大小小的“质量门”不断。
日前媒体报道,蒙牛驻浙江省义乌市的经理,擅自将蒙牛纯牛奶的生产日期篡改至出厂日期的6个月之后。这批遭篡改的数量多达3000箱,浙江省工商局已于8月20日进行了通报。
蒙牛,再一次走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中粮控股蒙牛后,让蒙牛远离质量门就成为外界公众的一种期盼。但是,蒙牛屡屡成为“质量门”的主角让中粮陷入难堪。
企业文化难融合
自从中粮2009联手厚朴基金61亿港币收购蒙牛公司20.03%股权以后,中粮集团开始掌控蒙牛,并不断增持蒙牛股份。
2012年4月12日,来自中粮的孙伊萍担任蒙牛集团总裁,全面掌管蒙牛运营。
孙伊萍上任以来,陆续放出“三把火”:砍掉1.5吨以下奶站,宣布35亿元投资奶源,引入欧洲乳业巨头参与管理。但截至目前来看,孙伊萍对蒙牛的“手术”治疗效果还不明显。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中粮和蒙牛在管理对接和文化磨合上不是那么顺利。”
早在2011年8月份,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曾对外表示,对蒙牛,中粮集团有两件事必须参与:一是在战略、布局、产品结构的提升、发展的速度上,中粮集团对蒙牛是有要求的;二是在食品安全上,蒙牛所有的食品安全体系必须纳入到中粮整体的食品安全体系管理当中,要按照中粮的要求去做。
不过,这头高速奔跑的“牛”是否这么容易被制服,外界亦有忧虑。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粮的全产业链整合梦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由牛根生一手缔造的蒙牛在文化上很强势,民营企业蒙牛和央企中粮之间文化差别很大,中粮掌控起蒙牛来并不是那么顺手。
蒙牛的一位竞争对手认为,孙伊萍对蒙牛的了解还不深,牛根生等十大元老虽然已经离开蒙牛,但其亲信依然在蒙牛的一些重要岗位上,对孙伊萍所采取的措施无疑将有抵触情绪。近期内,中粮难以更换牛根生时代的基因。
蒙牛一而再、再问三地出现“质量门”,对于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保证食品安全的中粮来说,无疑是一大隐忧。
建万头牧场遭质疑
从1999年牛根生离开伊利开始,到他创办蒙牛,并使蒙牛成为“全球样板工厂”、“国际示范牧场”仅仅用了6年时间。
蒙牛从无工厂、无市场、无奶源的“三无”境地到今天的成就,与蒙牛先建市场再建工厂,借腹生子的发展战略分不开的。代工模式曾经帮助蒙牛将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市场宣传,不足的产能依靠各地代工工厂。
但随着蒙牛的快速发展,现如今代工模式却成了蒙牛质量的一大隐患。
就在3个月前,网上流传一个《我在内蒙古的十天蒙牛冰淇淋代加工点实习记录》的帖子,再次证明蒙牛代工厂的弊端。
孙伊萍接过帅印后,意识到代工工厂是蒙牛的一大隐患,清理代工工厂的行动也进展到300家。
“刚接手蒙牛的中粮,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改变蒙牛"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的发展模式,由于蒙牛扩张过快,很多产品仍要借助代工工厂的力量。”业内人士认为。
近年来,为了弥补牛根生时代的蒙牛留下的短板牧场建设,中粮掌管后的蒙牛宣布,未来3年将投资30亿元至35亿元,计划在东北、河北、内蒙古、华南等地筹建8个至12个千头奶牛以上的牧场及万头以上奶牛的牧场,在未来3年,实现百分之百原奶来自规模化养殖牧场和小区。
孙伊萍表示,奶源的建设是目前中国整体行业都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在奶源建设方面,蒙牛过去通过参股以及自建牧场进行建设,未来,公司将加大对牧场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自建牧场。
据了解,中粮财大气粗,不缺钱,兴建12座大型牧场资金充足,但建成一座大型牧场约需3年时间,蒙牛要同时兴建8个至12个牧场,如此做强奶源很有难度。
分析人士认为,自建牧场有助于掌握奶源质量控制权,但在乳品行业,全产业链非常难做,奶源建设投入大、利润小。据不完全统计,奶牛养殖、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成本投入占比分别为75%、15%、10%,但利润分配分别为10%、35%、55%。
从目前来看,在自建牧场投产前,蒙牛的奶源缺口依然是难题,中粮改造蒙牛奶源短期内难见成效。
奶牛养殖专家公开表示,万头牧场并不适合中国,在中国能够实现最大利润化的牧场规模是2000至3000头。
而万头奶牛的牧场,更容易出现病疫。美国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过万头奶牛牧场,但疯牛病与二恶英等严重问题随后而至。
“中国的自然环境并不允许万头奶牛牧场的推广,而且已有美国的前车之鉴,完全应该避免重复走弯路。”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如是说。
近几年由于蒙牛多起“质量门”事件,其品牌影响力在消费者心中“日渐枯竭”,无论是蒙牛自建牧场确保奶源质量,还是尽快融入中粮文化,其宗旨都是为了食品安全,对得起消费者。
不管中粮何时能“驯服”这头“野牛”,几经“折腾”后,对于消费者来说,耐心似乎已经耗尽。 (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