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曾寄希望于新任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出招压制楼价,但终究“敌不过”市场“刚需”强烈,加上全球流动性泛滥,香港房地产市场今年持续升温,令那些非中心地区的楼房价格也开始与市区拉近,最离谱的是,随着香港房价越升越高,连以往不被看好的“凶宅”也出现了价量齐升的现象。
独特的香港“凶宅”市场
“凶宅”的价格通常要低于同区楼房价格20%~40%,甚至更高。即便如此,一般情况下,笃信风水的香港人还是尽可能不沾手“凶宅”,甚至连银行也不会为这些楼盘提供按揭贷款。
她表示,购买香港凶宅的要么是对风水不敏感的外国人,要么是那些有心买房收租的“有钱佬”,他们往往把“凶宅”买下来之后切割成几个不同的房间出租。由于这些“凶宅”租金比同区的房子低得多,因此能够吸引到租客,但是由于投资“凶宅”的成本也低,因此算下来的投资回报率不亚于正常的房子。
自成一体的“凶宅”以往只是某些炒家关注,香港有些炒家专门买那些低价的“凶宅”,甚至被媒体称为“凶宅大王”。
随着香港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最近“凶宅”市场则出现了价量齐升的现象,而且与正常楼房的价格越拉越近。
据香港媒体披露,在港岛区有个实用面积不到60平方米的单位,曾经在1998年发生业主自杀事件而沦为“凶宅”。随后一买家在2009年以425万港元的价格买入,但在数日前却以770万港元的高价卖出,成交价仅较市值低3.75%,净赚约345万港元。
“凶宅”不但有价,同样也有成交量。目前香港主要的大型小区内的“凶宅”放盘量已经屈指可数,个别中产阶级偏爱的住宅区,年初还有近5个“凶宅”盘,目前已经无盘可寻;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较偏僻的新界区。
“凶宅”缘何受宠?
在香港“凶宅”市场热闹背后,是整个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持续上扬以及严重短缺的住宅供应。
根据香港经济日报社副社长兼研究部主管石镜泉先生近日发布的一个统计,香港全社会正常每年平均需要建设四五万套公私楼住宅,但香港特区政府在过去7年间并没有积极开发土地,甚至有个别年份楼宇落成数只有7800套,与需求相去甚远。
掰指一算,如果要弥补过去七年的“欠数”,香港至少需要20万套房子,而不久前特区政府只宣布每年建约2万套单位,因此政府建楼大计一经宣布,房地产市场马上升温。
近几年来,或许是受到内地文化的影响,抑或是难以承受越来越高的租金压力,香港年轻人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拥有自己业权的房屋——这与过往老一辈香港人愿意先租房、后买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近期香港房屋署公布的一份调查。该调查在今年3至4月访问约2340名申请公屋的申请人,结果显示,其中不到30岁的单身申请人高达4.57万,占整体申请数18.95万的24.1%,其中新登记申请公屋的人更是从2009~2010年度的7000宗急升至2011年的2.03万宗,升幅高达1.9倍。
在被问及申请公屋的原因时,这些年轻人大部分回答称希望有自己的独立居所,或是能早日置业。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所住社区的一些老香港人表示,过往申请住公屋的均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底层人士,因此不少住公屋的香港人在与外界交流时不愿意谈及自己住处。但上述房屋署的调查显示,在新申请住公屋的年轻香港人中,大专以上学历占了40%;这些受访者表示,希望趁年纪尚轻、收入低时申请公屋。由此看来,住公屋已经从底层身份象征向住“福利房”心态转变。
促成这种微妙转变的当然是越来越高的房价和租金。有在港读研后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表示,通常需要把收入的近一半拿来交房租,扣除生活费,实际上真正能留着未来用于首付的储蓄屈指可数。
有香港的地产专家表示,以目前年轻人大约月收入1.2万港元计算,即使每月能存6000港元,按10月初香港平均每宗二手住宅成交价449万港元以及三成首付计算,需要近19年才能买到房子。
当然,有人提出,香港的工资通常涨幅较大,一般年轻人两三年跳一次槽,便能获得约20%~30%的加薪,可能不需要那么多时间。
实际上,通常随着职位的增长,香港人对于住所的要求也上升(例如从旧公寓搬到较好的新公寓),因此租金支出也会增加。即便不考虑房价的升幅,没有10多年的时间,也无法存够房价首付款。
而且,香港楼价在过去3年急升超过60%,租金在过去5年劲升超过50%,但市民个人收入的中位数在过去10年只升了9%,令大量中产阶级及青年人置业无望。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香港“凶宅”市场的走旺,只不过是整个地产泡沫雄起过程中的一个“小浪花”。而且近期之内,香港的地产市场很可能还难以平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