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如果我们要从公平的角度观察,国内企业之间由于身份的差异倒真的是不公平的。浙江的民企一旦亏损,死掉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国内真正要淘汰的产能当中,大型国企其实还有相当一批可淘汰的。但是没办法,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会渡过这个需求萎缩期,因为他们容易得到贷款。
2012年下半年开始起,民企集中地浙江开始出现了经济不稳的状态,需求萎缩和集中的状态并存,关于浙江民企出现倒闭潮的说法不断出现,又不断受到反驳,但始终存在。
民企有没有出现倒闭潮?其实这确实不好下判断。从微观上看,现在经济下行,所以需求萎缩和集中会同时出现。一方面,买东西的人少了,零售商的数量和采购对象也会集中。所以在浙江,体现在大型企业的销售规模会进一步扩大,而小型企业本来就是有订单就生产,没订单就停产。而所谓倒闭,指的是企业因现金流骤断而猝死的状态。这种倒闭是有传染性的,因为一家公司的倒闭会影响其他公司的收款,从而蔓延开来。
从简单意义上说,使企业死亡的原因是需求的下降,这确实会使一部分企业因长期停产而处于荒废状态,时间长了,设备出现问题,也会自然死亡。就这一点来说,由于四五年来需求长期不振,浙江企业已成批出现停产。如果这种状态进一步持续,企业注销潮倒真的可能出现。不过,只要需求一经恢复,这些企业又很可能重新活过来。
所以判断浙江的经济有没有问题,关键看需求。浙江民企本来是在体制的边缘生长起来的,它们生存靠的是灵活。从需求的构成来看,浙江民企有相当一批做的是外单。而现在各国贸易保护意愿很强,浙江的这一批企业日子都难过,使得本地经济有点萎缩,这些情况倒是真的。
这个趋势从2008年就开始出现了,其直接反应是相当一批中小企业开始转向内需市场。但这又是一个两难选择,这批中小企业原来选择做外单是因为外单好拿、简单,成本较低。从外销上长期积累的巨大产能一旦转入内需市场,肯定要被淘汰一批。
这种淘汰过程常常以风险爆发的形式出现。那就是中小企业要做内需市场就要投资渠道,而投资渠道就要花钱。2008年之后,国内银根宽松,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贷款可能,这使得一些并没有多少风险控制意识的企业到现在出现了问题。
真正有威胁的是银行在2008年之后推行的联保制度。所谓的联保制度,是把一批企业捆绑起来互保,银行向这一批企业贷款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可能只会在中国出现。银行和企业都是做生意的,银行是否向企业放款,本来应该是银行自己判断其风险的。不过现在银行成了政府,而中小企业又把贷款当成免费资源,所以才有银行的钱不花白不花的心态。这两种心态的结合,才使得银行推动的联保制度得以实现。这里面,银行把风险转嫁给联保企业,而联保企业是因为想得到贷款才闭着眼睛互相担保。
但就是这样,倒闭潮也不太可能出现。一方面,联保体企业虽然在贷款的时候是合起来的,但也很容易分开。谁有生产和销售,谁已经经营不善无力支撑,老板们自己心里是很清楚的。只要分清楚,谁死谁活都是自然的事。甚至是死的企业也很愿意死掉,因为可以免去部分债务,而能活下来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加上现在浙江各地政府还是很看重本地经济的发展,所以给能活下来的企业一部分支持,也是容易的事。
不过,如果我们要从公平的角度观察,国内企业之间由于身份的差异倒真的是不公平的。浙江的民企一旦亏损,死掉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国内真正要淘汰的产能当中,大型国企其实还有相当一批可淘汰的。但是没办法,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会渡过这个需求萎缩期,因为他们容易得到贷款。
另外一个可观察的是内需市场,在西方国家,由于人民的消费与其收入常常是平衡的。所以经济一旦萎缩,带来的常常是内需市场需求的下降。如果需求下降——就业下降——需求下降循环不已,而且是一个加速过程,则很可能形成经济危机。而在国内,民间习俗都要积谷防灾,储蓄率很高,所以内需市场相对平稳是能做到的。
要在中国这个经济体内形成危机,现在看可能的路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货币超发过量,极度通货膨胀,人民对政府彻底失去信任。中国人的勤劳和节俭,是这个国家渡过很多危机的关键因素。
(作者系财经作家)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