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动机
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已启动半年之久。半年来,温州成立了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设立小贷公司,希望引导民资进入金融领域。
消息显示,温州地区半年内新成立了小贷公司2家;没有1家小贷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利率市场化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曾让民间金融看到的温州金改,被评价为无“决定性突破”。
“民办银行”被认为是金改最核心突破点。作为温州资深民间金融人,杨嘉兴在这半年中把他开办“温州市农业发展银行”的计划推进得最具雏形。后来他一度宣布放弃,但仍然期待有“好政策”。他遭遇了什么?他怎样看待温州金改的现状和未来?
对话人物
杨嘉兴
67岁,曾在1986年创办中国首家股份制城市信用社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引起一时轰动。1995年,根据中央金融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该信用社改组为“温州市商业银行”,杨嘉兴退出。今年5月,杨嘉兴根据新出台的政策,与合伙人申请筹建“温州市农业发展银行”,该计划迄今未果。
10月26日,杨嘉兴告诉记者:“刚刚我又收到同行发给我的一条短信,说新的温州市金改政策近期有望获批。”
“消息来源可靠吗?”
“暂时只能是传闻,但我还是宁可信其有。”
26年前,温州人杨嘉兴曾创办了中国首家股份制城市信用社。此后几经波折,他的民资银行梦燃了又灭,灭了重燃。
今年4月份,温州金融改革试点正式启动。5月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民营企业可通过发起设立方式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表述,吸引67岁的杨嘉兴再度出山。
杨嘉兴联合合伙人,向金融管理部门提交了关于筹建“温州市农业发展银行”的申请方案。为顺利获批,团队在银行名称和业务方面突出了国家政策正在倡导的“服务三农”的宗旨,预计注册资金20亿,并组织召开了银行筹备会议,邀请政商界人士出席,从当地温商中寻求投资意向。5天吸引了8.75亿元股份认购。
然而,现实与预期有太大出入。和同期温州其他民资发起的“华侨银行”、“温州现代商业控股银行”的命运一样,杨嘉兴的“温州市农业发展银行”自提请之日起至今未果。
这位温州民间金融的元老级人物此前曾断言“温州金改没戏了”,这次他告诉记者,那是气话,只要还有一点可能,他都愿意再出来做事。
民资银行筹办遇阻
新京报:截至目前,“温州市农业发展银行”的计划还有没有进展?
杨嘉兴:没有任何进展,一个电话都没有,组建银行的筹备文件我之前都已经撕了。
新京报:“温州市农业发展银行”这个计划当时是如何发起的?
杨嘉兴:5月份我看到细则(指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其中有一条是“民营企业可通过发起设立等方式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我觉得民资办银行的机会终于来了,就跟我的团队开始商讨、制定方案。最后决定把银行命名为“温州市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定位于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
新京报:前期的筹备工作顺利吗?
杨嘉兴:顺利,大家也都十分踊跃。我们向当地商人发放了投资意向表,短短5天就已经有几十家意愿认股方,认购达到了8.75亿股。
新京报:大家对政策信心十足?
杨嘉兴:主要是因为我20多年前成功创办了鹿城区城市信用社,是他们对我这个人办事情的信心……我不想让大家失望,但后来的问题不是我们个人能左右的。
新京报:后来遭遇了什么障碍?
杨嘉兴:前期准备就绪以后,我把申报材料亲自送到金融办,回去就盼着消息,4天以后他们给我来一个电话,说,你材料送错地方了,你应该送到银监局的……我材料送错了你当时不说,几天后才说我送错了?我就明白了,这也不是材料送错没送错的问题。
政策层面没人愿担风险
新京报:你觉得是什么问题?
杨嘉兴:我当时想了想,问题有可能出在名字上。我打的申请是《温州农业发展银行设立申请书》,根据现在温州金融改革方案里的规定,自然人不能申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那我想,你不能让我办银行,批准我搞一个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行啊。不过这些说到底,还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太难突破了,谁也不想担风险。
新京报:这个风险具体是指什么?
杨嘉兴:因为有温州此前的金融风波(指当地民间资本链断裂、民企老板跑路潮和制造业凋敝等),所以现在管理部门很怕出事,怕再出现民间资本的风险,温州确实不敢再出事了。但其实我们关于办银行的可行性方案做得很细致,包括提高准备金、控制规模、规范操作等等,如何运营和监管都有考虑,论证是没有问题的。当年我们办鹿城区信用社的时候冒的风险才大,做决策的领导也担了很大的政治风险。当时是连像现在这样的政策都没有的。
对好政策“宁可信其有”
新京报:你认为较短时期内,开办民资银行还会有希望吗?
杨嘉兴:刚刚我收到同行发给我的一条短信,说温州市金改政策近期有望获批。虽然是传闻,但我还是宁可信其有,一切看后面的政策情况再说吧。
新京报:在民资独立开办银行尚不可行的现状下,你对参股中小银行有期待吗?
杨嘉兴:这种形式我也欢迎,那也是人家(银行)看得起我们,对我们信任。但是比起参股银行的性质,我们民资控股发起成立的银行肯定更了解中小微企业,保证我们的独立性和话语权,我们在这方面会做得更专业。一开始的设想是成立完全意义的民资银行,现在觉得如果暂时做不成民资银行,那么允许民资参股中小银行、或者多开办几家非银行性质金融机构也是办法。
新京报:这算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想法?
杨嘉兴:也不能说是退而求其次,金融本来就应该是分层次的……有国有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同时也要有农村金融网络,有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金融组织。金改是要让金融多元化。
金改改好温州有生机
新京报:内蒙古、四川、青海等中西部地区政府近期曾邀请温商考察投资,有没有邀请你?
杨嘉兴:也邀请我了。当时票都买好了,后来我自己临时有点事,就没跟别人一起去。
新京报:其他温商去考察过之后,有没有已经在这些地方做成的?
杨嘉兴:去倒是有不少去的,没听说谁做起来了。但是据我所知,这些地区跟温州相比,政策环境宽松很多。如果外面有好的机会,我也会考虑,但我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我们温州的金改能有切实成效,能在温州做成民资金融机构。金融风波对温州来说是灭顶之灾,是十年都无法缓解的问题。金改改好了,温州还有生机。我今年67岁了,退休在家不指望发财,更想留在这里发挥余热。
金改不能全靠政府
新京报:温州启动金改已经开始半年有余,你眼中的金改是怎样的?
杨嘉兴:我觉得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是在做事情,地方政府的诚意是有的,我知道市委书记往北京跑了好几趟了,是发自内心希望温州好。但是步伐太慢、幅度小。金改不能完全靠政府部门,很多时候他们不了解民间金融的实际情况,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来的。
新京报:你所认为的“闭门造车”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杨嘉兴:比如成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很多企业都觉得登记中心就是忽悠,它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事业单位,不提供任何担保。
它就是个借贷双方备案登记的平台,就是中介,哪来的公信力?一旦借贷出现违约它不承担责任。而且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不愿意公开资金状况,缺钱的去登记了,等于曝光了自己的财务情况;有钱放贷的去登记了,等于公开自己的利息收入,会有交高额所得税的顾虑。
所以,我认为像这种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出于“民间资本阳光化”的愿望是好的,但仍然是表面功夫。
说金改没戏是气话
新京报:你认为怎样做能实现金融改革的“实质性进展”?
杨嘉兴:金融改革应该由我们这些人来带动。我们更了解民间资本,更了解中小微企业。金改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为温州庞大的民间资本找到出路。我觉得,允许民资兴办金融机构,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这是最好的路径。
新京报:之前你断言说温州金改没戏了。
杨嘉兴:那肯定也是气话了。细则刚出来时温州人积极性很高,都觉得温州有救了,拖到现在是这个结果,所以当时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我情绪也比较过激。我现在觉得,只要还有一点可能,我都愿意再出来做这件事。
名词解释
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
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今年4月份挂牌,被认为是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启动的标志。其运作核心是对当地民间借贷交易信息进行登记备案,登记的内容包括借贷双方信息、借贷期限、利率、担保措施、违约责任等内容。旨在减少借贷双方的法律纠纷和借贷风险,引导民间资金合法有序的进入到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创业之中。
新京报记者张泉薇 北京报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