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后 资金安排或是多哈突破重点
2012年11月27日01:07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 [2013年后 资金安排或是多哈突破重点]
文/李莉娜
在过去的一年中,越来越常态化的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似乎是自然界给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加强警告穷国富国大国小国在“失控”的天气面前都很“脆弱”。欧盟经历了几十年来最大的一场寒流,大洪水袭击了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和菲律宾等,西非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而美国经历了极端的暖春及其引发的火灾和干旱,下半年又接连遇上飓风和雪灾。北京也在今夏那场暴雨中失去了几十条生命,并下了一场异常早的暴雪。这些天气事件的剧烈程度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脱离不了关系,而这与科学家所估计升温2度以上的情景相比,只能算冰山一角。
然而,新的希望就摆在眼前11月26日起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大会(COP18)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这次会议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巴厘路线图的谈判需要在此结束,而针对2020年后国际制度的谈判将要开启。在多哈谈判中,在京都议定书和公约轨道下到底能有怎样的一个交代,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德班加强行动平台的谈判设定一个基调。
七年多马拉松式谈判的京都议定书轨道下,今年必须对第二承诺期的安排给一个交代, 确保其在明年1月1日启动,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强调的重中之重。欧盟如果能在多国退出的情况顶住内部压力下把2020年的减排承诺提高到30%,不仅将对观望中的碳市场和企业界发出明确的行动信号,同时也能有力地提升各方对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的信心,进一步确立自己在气候保护的领导型地位。
在拉锯战进行了五年多的公约轨道下,一些技术性议题,例如数据透明度、适应、能力建设和相关机制安排,这几年进展得相对比较顺利,有望在多哈夯实已有的成果。各国的减排承诺这几年一直没有什么变化,相信今年也很难有更高的目标摆上台面,这也是大会让人越来越失望的地方。2013年以后的资金安排是可能突破的重点,2013-2020年之间的资金应是逐年显著地上升,绿色气候基金要有充裕的启动资金,以及可靠的、充分的、额外的公共财政来源,并提升对国家适应方案和森林保护(REDD)的资金支持力度。此外,整个公约轨道如何结束,关键议题和分歧尚大的议题如何收尾、如何延续,也是多哈的看点。
新开启的德班平台,是发达国家一致最关心的重点。经过今年的几次会议,设立了两条平行的“生产线”。除了把希望寄托在第一条生产线上的2020年后的国际协议上,各国显然也从目前的减排承诺中看到了即将关上的大门,所以另一条生产线就是要继续谈提升2020年以前的行动。而这两条线上到底会纳入哪些元素,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巴厘路线图的成果。
在第二条生产线上,最近一次的谈判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不少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开始把很多UNFCCC框架外的活动和倡议“统统”纳入这个大篮子,什么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航组织、蒙特利尔议定书下的HFC、黑碳、国内低碳行动、化石能源补贴、城市发展、企业减排,乃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可持续生产消费也被提到。
而对第一条生产线而言,从表面上看,是否能够维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守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防火墙”, 是最大的问题。而背后隐藏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和执行“责任”和“能力”,如何体现和实现整个气候体系的公平性,但又不以牺牲气候保护的目的为条件。
未来的气候谈判是自上而下(统一目标、统一管理、“强制”实施)和自下而上(各自目标、分别表述、志愿实施)两种路线不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没有自下而上的信心,就不会促成自上而下的保障,而没有自上而下的保障,就不能触发经济的深刻转型。无论哪种路径,解决问题的核心一定是大国要承担起责任来,也就是说,美国、欧洲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必须要在谈判中发挥正能量。
原来美国如果不出来阻挠进程就算发挥了“正面作用”了,不过现在奥巴马已经没有大选的压力,而且刚刚让“桑迪”飓风上了一课,态度也许能更加积极。欧盟必须做出减排30%的承诺,不仅给飞船在巴厘路线图的末尾加上一脚油门,同时也把以后的谈判设定在更积极的挡位上。发展中大国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角色,积极参与到未来制度的塑造过程中,以自己的影响力和实际行动来推动有效的国际制度的产生。
(作者为创绿中心气候与金融政研部气候政策研究员)
作者:李莉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