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多年,联想从二十多亿美元成长为年营业额300亿美元的巨无霸,更耀眼的是,它站到了全球PC之巅傲视群雄。
联想已经连续12个季度在全球主要个人电脑厂商中跑得最快。当惠普、戴尔这些昔日的IT巨擘在费尽心思地计划着如何动手术削减PC业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务占比之时,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正在享受着登顶的愉悦。
联想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它的国际化征途同样走过弯路,有过迷茫,也付过学费,正如杨元庆所言:联想的国际化梦想之路即便算不上百转千回,也经历了重重考验甚至磨难。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收购故事背后,是一家年轻的中国公司羽化成蝶的历程,更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模板。现在,联想集团160多个国家拥有业务,在64个关键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拥有11个制造基地,在欧美亚三个大洲设有研发中心,跻身全球500强行列。中国的联想,无疑已成长为一间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成为“中国企业军团”融入世界引领全球的“领头雁”。
记者手记
形容联想,以往更多的是诸如中国品牌、中国制造、挑战者等标签,现在这些形容词显然已过了气。联想用自己坚实的海外耕耘,趟出一条国际化的路径,撑起
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海外的一片蓝天。
在杨元庆的手中有一张早已泛黄的老照片,那是十年前他和十几个年轻人在美国圆石滩拍的。刚考察完硅谷的他们,播下了联想国际化梦想的种子:“十年成就国际品牌”。如今照片中的一批年轻人已成为联想集团的中流砥柱,而这家年轻的科技公司书写了中国品牌国际化新的里程碑。
此前,中国血统的公司要想打入欧美成熟市场都走得异常艰难,且不说风格迥异的市场需求,明枪暗箭更是防不胜防。即便撬开口子,也难免各种水土不服,不成功的并购案例比比皆是。今天联想的光环背后,是无数风风雨雨的磨砺。所以,有理由相信战斗中成长的联想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在海外成功拓展的故事,成长为一家真正的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
并购IBM电脑业务 “蛇吞象”不再是传说
提到联想的国际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个蛇吞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被演绎了无数次,至今看来仍惊心动魄:一边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后起之秀,另一边是久负盛名的PC开山鼻祖,但就是这样两个实力悬殊的角色,轰轰烈烈地牵手了。2004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IBM旗下PC部门,从而一举跻身全球第三大PC厂商。而这注定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签下收购协议其实才是难题的真正开始。
首先是来自外部的阻力。并购消息公布之后,联想曾遭到戴尔、惠普等PC巨头的联手发起的“圣战”,大肆抢夺IBM原有的PC地盘和客户。更大的困难则是来自内部,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IBM个人电脑业务长期亏损,联想还要慢慢消化全球文化的整合问题。但是积蓄的矛盾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迸发。裁员、亏损、重组这些字眼围绕着联想,代替了并购之初的惊叹。杨元庆后来总结说:“金融危机暴露了我们的不足,首先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就算是有了个含糊的方向,也没有落实的具体措施,没有公司层面的资源保障。同时,我们也缺乏着眼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建设,没有关注在业务模式的建设上,没有关注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当然,最重要的是,员工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不单是海外员工,就连我们的中国同事,也越来越缺乏主人翁的意识。”2009年,老帅柳传志重新出山,“杨柳配”出台崭新的“双拳战略”让联想一年内扭亏为盈。
其实自从买下IBM PC,关于值还是不值的追问一直是媒体提问的焦点。直到2011年9月,时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柳传志才郑重宣布,联想国际化已经成功。而后来在阶段性地回顾时,杨元庆曾表示,各种事实都证明,联想所做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易,用非常合理的价格,不仅买到了一个百亿规模的全球性业务,而且还得到了顶尖的笔记本电脑的开发、设计和生产能力,更得到了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和运营管理能力。这些为联想后来突飞猛进的并购行动输送了宝贵的财富。
日本造、巴西造、美国造 联想的大本营不只在中国
如今并购已是联想的核心战略之一。它的并购战线拉得很长,从2011年开始发力,海外扩张的触角已伸至北美、拉美、欧洲以及亚太区,这里面有几场经典战役。
日本被称作“全球最封闭的市场”,无数中国企业不得其门而入。2011年1月,通过收购日本NEC,联想一跃成为日本PC市场的No.1。这次并购行动联想采取了一条不同于IBM PC的道路联想和NEC成立NEC联想日本集团,并构建名为联想NEC控股B.V。的新公司,联想持有这个新公司51%的股份,从而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日本市场,联想保留了NEC的品牌,保留了本地的团队,而且针对本地来开发产品,甚至用他们的生产制造、服务来给原来联想的产品加分,实现了并购的价值最大化。这一模式也为后续的并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之后联想的海外扩张鼓点越敲越急。2011年6月联想集团收购德国Medion公司,那是一家在西欧拥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同时在消费电子领域相当领先的企业,联想借此成为德国PC市场第三。2012年8月份,联想集团与美国EMC公司联姻,快速抬升了联想在企业级市场的地位。2012年9月,联想集团又宣布一桩震动PC界的交易:收购巴西消费电子厂商CCE公司。这次收购使联想在巴西的份额接近翻番,成为市场第三,并在当地获得了生产制造基地。
在杨元庆的谋划中,联想的大本营不只是在中国,他想要四处开花。“希望在关键市场都能够建立起我们的大本营,不仅有营销和销售的团队,还能建设本地化的研发,从而针对本地市场开发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产品。使我们还能有生产制造的基地给客户提供更加快捷、更加灵活放的生产和供应。”杨元庆说。
今年年底,第一台在日本制造的联想ThinkPad笔记本电脑将下线,这将是联想电脑首度实现“日本制造”。并购巴西CCE公司,也是落实这一计划的重要一步棋。与此同时,在高手云集的美国市场,联想集团已开始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安装个人电脑生产线,计划于明年开始投入生产。该事件引起的轰动不亚于收购巴西CCE,英国《金融时报》用了“联想电脑"美国制造"”这样的标题来表达他们的惊讶与赞叹。
联想的成功方程式 要做PC+时代的领导者
尽管两大研究机构对于谁是全球PC第一仍存不同意见,不过,对联想而言庆功会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在杨元庆看来,对联想而言,这个“第一”就是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只有在“第一名效应”的催化剂下,联想的全球品牌平台才能更好的搭建、最大化地发展。他总结地联想“成功方程式”被业界广为传播,即清晰的战略、创新的产品、高效的业务模式和多元化的团队与文化。
所谓清晰的战略指的是联想从2009年开始采取的保卫+进攻的“双拳”战略:一方面“保卫”中国业务和全球企业客户业务,另一方面“进攻”新兴市场和全球交易型业务市场。这一战略的推出和执行,让联想业绩插上了翅膀。在全球前七大的市场里,有五个联想排名第一。
第二条是创新的产品策略,指的是联想有着强大的研发团队。今年联想已经发布了两拨儿创新性的产品,像可变形的笔记本Yoga、智能电视等,在明年1月份的CES上,联想还会推出一系列“令人惊喜”的创新产品。
第三条是高效的业务模式,是指联想独特的双模式运营,即针对大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分别采取不同的产品开发、营销、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使得联想的产品在全球都有成本和价格竞争的优势。最后是多元化的团队。甚至可以说,联想是世界500强企业里面最国际化的团队,比如联想的最高管理层由9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成员,来自6个国家。
当然无论多完美的成功法则都需要灵活而坚定的执行者。对联想而言,站上PC巅峰也只是国际化成功的第一步。在巨大的行业变迁面前,在PC趋于微利的背景下,联想已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PC+大战”作部署,杨元庆称联想要做“PC+”时代的领导者。不只是在PC,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他要“四屏通吃”。
作者: (来源:北京晨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