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债券市场不断扩容,正在促使中国社会融资供给加速脱媒。
2012年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显示,从比例来看,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进一步降至39.2%,而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则升至23.2%。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债券替代贷款的进程远未结束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看来,再过10年,在社会融资体系当中,企业债券将逐渐与银行贷款“平分秋色”。
而面对日益加速的金融脱媒,银行显然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并已准备迎接挑战。
债券融资将与贷款持平 在日前举行的新浪长安讲坛上,谢多发表演讲称,再过10年,银行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可能降至30%~40%,与美国大体一致;债券融资将与贷款基本持平。
央行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突破25万亿元关口,达到25.3万亿元。谢多表示,“无论从量还是质来看,债券市场都实现了突破,上了一个新台阶。”
回望10年前,2002年,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仅为367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低至1.8%,同期人民币贷款1.85万亿元,占比为91.9%。与贷款规模相比,企业债券不过是个零头。
随着过去数年债市的突飞猛进,以及日益活跃的影子银行体系,银行贷款一家独大的格局悄然终结。金融脱媒加剧,造成了信贷增长放缓,改变了银行贷款与信托、票据、企业债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构成比例。
截至去年末,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58.2%,同期企业债券、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承兑汇票与股票融资比重分别占到10.6%、10.1%、1.6%、8.0%和3.4%。
而在今年10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38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5052亿元,同比少增81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992亿元,同比多1353亿元。从比例来看,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进一步降至39.2%,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则升至23.2%。
谢多表示,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加强,使得银行信贷不可能像2009年一样大幅放量,不过,其他融资渠道的发展弥补了贷款的相对减缓趋势。“2009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为1.2万亿元,今年前10月,这一规模就接近2万亿元。”
金融脱媒的效果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来自北京金融工作局的数据显示,北京市近年来已经形成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格局,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比重超过80%,居全国首位。前三季度,在京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融资11417亿元,远超银行贷款。
银行迎战脱媒 显而易见,金融脱媒将对银行产生冲击。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近日公开表示,近10年来,传统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正在转变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的结构。面对日趋严峻的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银行必须深化转型,调整业务结构,谋求持续发展。
一家商业银行集团客户部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脱媒推进很快,我们都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大客户业务越来越不好做。”
“大行近年来都在主动降低大客户贷款比例,与其被动接受脱媒,不如主动调整资产结构,利率市场化更逼迫我们必须调整。”另一位大型银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告诉记者。
在上周举行的财经年会上,
民生银行副董事长梁玉堂表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优质大客户的脱媒现象将更加普遍。因此,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以高端大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定位很难持续,原有客户的定位和风险控制模式将迎接新的挑战。
“目前直接融资债券的增长已经超过了民生银行的信贷规模的增长。所以,紧紧抓住直接融资市场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梁玉堂说。
实际上,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脱媒的挑战不只发生在资产端(贷款端)。在负债端(存款端),许多高端大额客户资金正在被理财和信托产品所分流,当前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同比增速已经从2009年的45%下滑到15%左右。
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以及由此衍生的福利管理、差旅管理、资金归集等现金管理业务,又形成“技术脱媒”。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16万亿元,同比翻番。
此种局面之下,银行的转型更加紧迫。
工商银行总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樊志刚对本报记者称,面对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必须在三个方面加快转型:一是加快实现经营功能转型,即从简单的金融工具转型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二是加快金融模式转型,即从商业银行转型为综合化的银行;三是实现经营区域转型,即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例如非洲、拉丁美洲等。
作者:董云峰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