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应是 务实的制度和规则重塑
2012年12月07日00:17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 [城镇化应是 务实的制度和规则重塑]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会议在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这被外界视为淡化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的信号。
城镇化无疑是当前中国经济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有目共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在1990-2010年间由1.22万平方公里增至4.05万平方公里,增长了3.31倍,其中仅2000年后的十年城市面积就新增1.87万平方公里,比2000年的2.18万平方公里增长85.5%。
如此快速的城镇化带来的却是城市密度下降。2000年城市人口密度为0.99万人/平方公里,到2009年下降到0.89万人/平方公里,城市每平方公里GDP产值也出现增速收敛趋势,如上海、南京和苏州等地的单位面积创造的GDP在全国排名分别为27、72和81位。这些数据透射出城镇化呈边际规模效应递减之势。
当前,重新释义城镇化内涵,把城镇化的重点放置在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一则旨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避免以前单纯的圈地造城和钢筋水泥投资;一则反映这种认识的逐步确立:近年来伴随城镇化的急速扩展下城市单位面积GDP创造的回落,源自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承载急速的城镇化发展,即城镇化水平应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最近,执政者对民生等社保投入的强调,以及对改革释放制度红利的表态,并在不同场合释放淡化GDP、强化经济结构调整等,反映出在经济管理理念方面,逐步把未来城镇化定位于主要是提高城市可承载能力方面。
鉴于此,今后的城镇化将走出粗放式投资造城思路,而是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效率为中心,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提高现有城市的综合承载安置能力,助力经济社会转型。这种旨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城镇化,无疑将使市民化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之福祉,缓解其市民化后的后顾之忧,促使其真正融入城市化的精细化社会分工体系,既成为城市化新生的财富创造力量,又成为城市消费需求的有生力量,进而极大地提高现有城镇化的可承载能力。
我们认为,未来以教育、医疗和养老等为主的社会保障型投资主导,将是城镇化引凤和内秀提升阶段,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将以公共服务软投资为主,不再单纯是钢筋水泥的建设工地。
由此可见,在不断淡化GDP数量增长下,将把未来经济增长倚重于内需,内需倚重于城镇化,并非是延续粗放式的造城运动,而是一种间接的消费内需制度转向,即通过完善政府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房建设,并通过渐次推进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垄断行业的社会分工精细化,增加城市就业容量,以接纳更多的农民市民化,间接为以消费为主的内需驱动提供内稳性的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城镇化将是务实的制度和规则重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