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福勇
“回归实体经济,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信心。”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2月9日在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开篇语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首先要讲诚信。”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在
下午的“中国实体经济的重塑路径”主题论坛上则明确地表示在回归实体经济中企业更要讲诚信。原本以为实体经济回归这个话题会引出如何实现实体经济回归的具体措施与方案,但经济学家与企业家们却谈到了信心、诚信和转型升级,转型升级自然好理解,信心、诚信着实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不要担心没红利
厉以宁表示,近年来有一种论调影响了企业家,也影响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了,因为当初的廉价劳动力给我们创造了人口红利;认为资源没有了,因为土地都用得差不多了,土地越来越贵了,不能像过去那样了。
在这种论调的影响下,在回归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家似乎感到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步缩小。因此信心不足了,有将资金转移到虚拟经济的想法。
在厉以宁看来,廉价劳动力的延伸就是技工时代的开始,将来东南亚国家工业成长起来怎么办,中国需要从技工时代转向高级技工。新人口红利因此正在产生,新的资源红利跟旧资源红利的区别主要在科学技术上。只要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就会产生新的资源。比如新能源,完全可以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短缺。
因此,对于回归实体经济,中国的企业家们要有信心,新的改革投资出来后,新的人口红利也会增加,科技的进步也会使新的资源红利不断产生。
要回归,更要转型升级
与回归实体经济相比,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在回归过程中更要转型升级,否则回归只是空话。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认为,中国实体经济长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发展方式粗放、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等。作为制造业大国,这些问题确实令人担忧。
此外,经济发展的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呈现长期化,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依靠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求发展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系。因此,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必须从实体经济自身寻找原因,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就更需要转型升级。
在邵宁看来,一是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特点与规律,紧紧抓住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努力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的先机。
二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
三是加强自主创新,持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积极走出去,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
五是强化管理,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功。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在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涌现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方法。但是,整体上中国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知名大企业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管理的系统性和信息化程度。
扩大企业职能
在前30年,政府一直担当着服务于企业和经济的角色,未来企业或许可以参与或替代政府的某些职能。
这是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室主任陈耀下午谈到的一个想法。在他们的调研中关注到一家企业,这家名为华夏幸福(600340,股吧)基业的公司近几年在城镇化过程中,帮助没有产业的地区寻找到产业企业,在整体的园区建设上,以企业的身份协助政府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同时企业组织一支专业的招商团队,帮助地方政府招商,使这些地方能够在产业载体、产业培育、产业促进上,以及后续的融资平台后续服务政策上,为入园企业提供非常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在陈耀看来,企业用自身的专业与视角与政府一道促进特定区域的产业与企业发展,在未来或许是条实业回归的路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