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堰塞湖已成事实,而针对它的疏导术也正日渐明确。
一是自行选择分流至未来的全国性股权交易市场(即“新三板”),二是在业绩下降的现实面前选择撤材料。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让目前正在排队的超过800家企业进退维谷。
“企业已经排队这么久,前期精力和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成本都已经予以投入,这时候让其转入到新三板实在无法接受,此外我们接触的不少企业想借上市开拓市场空间,他们不愿接受新三板上市的分流选择。”一位IPO中介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
而那些还没进入拟上市排队名单的、对资本市场跃跃欲试的企业,已为他们服务的保荐机构,也仍希望进入场内市场。
但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示,后续拟上市企业一方面或要做好先经历场外市场的准备;另一方面,他们亦需时刻注意自己业绩曲线是否触及“监管红线”。
“转场”的犹豫 对于分流新三板,多数的保荐机构和拟上市企业的第一反应是难以接受。
一位北京地区的券商投行人士直接表示:“为什么让我去三板,怎么知道发不出去?你看
浙江世宝发得多好,二级市场表现一度超过发行价多少倍?这代表着市场不是供大于求。”
而拟上市企业本身也不愿意放弃期盼已久的场内市场。
一位地方金融局证券处的人士对记者指出,其接触到的地方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还是愿意排队去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目前只有对暂时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他们才会鼓励这些企业先去上三板尽量去融资,同时也做好上市前的准备。而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他们所在地区后备的上市资源事实上很充分,很多企业都符合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要求。
这意味着,从企业,到保荐机构,再到地方,目前较难马上接受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场内市场到交易机制、融资机制、投资者类型都完全不一样的新三板等场外市场。
然而,IPO的堰塞湖已经到了不能回避的时候,要疏导就必须分流。
“这是一个过渡期,在目前市场估值体系严重扭曲的情况下,不能让企业为了目前高企的发行价都到市场上来,特殊情况应该有特殊措施安排。”一位经济学者对记者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分流也有个前提。
“他们(拟上市)过来干什么,如果不是强制规定,只是建议他们过来的话,作为企业本身的角度考虑,如果没有好处为什么要来?”
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程晓明指出。
在另一位券商新三板业务的负责人看来,吸引企业的关键还是融资。“在企业意愿方面,我认为要看具体的制度能否让这些企业融资顺利。”其指出。但显然,新三板的融资功能和主板,创业板等不能相提并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