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李雪峰
从高调宣布收购
全柴动力,到明确爽约,熔盛重工(01101.HK)这一出资本运作情节离奇。市场舆论尚未止息,熔盛重工于昨日发布盈利预警公告,称全年业绩将出现亏损。
公告称,导致亏损的原因主要是今年前11个月造船市场景气度持续下滑,熔盛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重工的船舶订单及价格为此出现了量价齐跌。基于此,熔盛重工预计12月份难以扭转全年业绩,年内亏损几成定局。
此次亏损是熔盛重工持续3年盈利后的再度亏损,2007~2008年,熔盛重工曾分别亏损4.4亿元、5.4亿元。而进入2009年,熔盛重工一举扭亏,当年即实现盈利13.02亿元,此后两年均盈利约17亿元。
对于今年的亏损,业内并非未曾料及。早在2010年11月份,当部分研究人士预测熔盛重工2011年或将盈利45亿元的时候,即有机构针锋相对指出前述盈利预测存在放卫星之嫌。最终熔盛重工2011年仅盈利17亿元,同比微增0.11%,近乎零增长,远逊于上述预期。
这种业绩增速的下滑趋势在今年并未得到遏制。今年上半年,熔盛重工盈利2.1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82.33%。依据熔盛重工的预警公告,不难得知公司下半年至少亏损2.16亿元,而去年下半年则盈利约5亿元。
在此背景下,熔盛重工对全柴动力的收购行为已积重难返,尽管熔盛重工并未解释爽约的根本原因,但孱弱的业绩对收购无疑形成了明显的制约。日前熔盛重工已正式从中登公司上海分公司收回了5.24亿元的收购保证金,也宣告了收购行为彻底终止。
记者注意到,熔盛重工昨日盘中并未对业绩预亏作出明显的反应,全天收跌1.46%。尽管如此,熔盛重工还是未能逃脱研究机构的“责难”。
花旗集团近期建议投资者“沽售”熔盛重工,花旗认为尽管熔盛重工股价自年初以来出现了大幅下跌,但目前并未见到有利于改变公司基本面的催化剂。此外,花旗并不认为熔盛重工迭创新高的订单会顺利执行,造船业的结构性阻碍对熔盛重工业绩的侵蚀或许会比想象中的更高。
作者:李雪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