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魏书光
度过50年一遇的美国大旱后,北半球正接受着70年来最严酷的冷冬洗礼。圣诞节期间,全球各地都在为极端天气发愁,而农业作为靠天吃饭的品种,在极端天气情况下,更显得异常脆弱,这也导致
农产品结构性行情年年发生。
圣诞时节,北半球多个地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区迎来新一轮严寒,其中俄罗斯及日本部分地区气温降至摄氏零下30度。气象专家表示,今年异常严寒原因是往常盘踞于西伯利亚的反气旋扩展到俄罗斯西部地区,甚至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及蒙古的交界处。
上述12月底寒冬情形,与今年1月初欧亚部分国家遭遇的极寒天气很相似。当时,水城威尼斯罕见地因河道结冰停航;塞尔维亚自1月下旬开始的严寒天气迄今已导致多人丧生,境内多处路段无法通行,偏远地区约7万民众被大雪围困;在法国,严寒和降雪使部分高速公路临时封闭;在中国,北方地区遇到了近年来最冷春节和最冷元宵节,1月下旬以来,全国有42个气象站出现极端低温。
可以想见,这个冬天仍然会继续冷下去。只是我们不知道明年的夏天还会有什么极端的情况在等待着我们。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言,极端气候已成常态。
恰如前车之鉴,度过极冷的1月份之后,迎来了夏季的酷热。今年7月成为美国1895年有纪录来最热一月。处于“严重”和“极度”干旱的土地面积比例占据了全美近2/3的土地,为自1999年起有纪录以来最广范围,中西部9个州遭受严重干旱。由此也引发了一轮涨势凶悍的玉米和大豆上涨行情,玉米和大豆价格均刷新历史新高。
显然,“三十年一遇”、“五十年未见”、“百年一遇”等一系列灾害的背后,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极端天气发生几率持续增加,给农作物收成造成巨大损失,加剧了未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统计显示,近5年时间来,已经有3次粮食价格大幅上升。自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粮价大涨发生在2007-2008年,当时,小麦、稻米、玉米和大豆价格均上升到了名义纪录高位,并引发了30年来的第一次全球粮食危机。海地、塞内加尔等国发生了粮食暴乱。无论是粮食出口国还是进口国,都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策略,包括禁止粮食出口和囤积粮食。
第二次粮食价格大涨发生在2010-2011年。当时黑海地区出现了农作物减产。这一地区包括了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提供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小麦出口。俄罗斯当时宣布了一项令市场震惊的举措:禁止所有谷物出口。这引发了中东和北非的恐慌性抢购,该地区是谷物的最大进口区。
第三次大涨发生在今年。今年夏天,玉米价格创下了纪录新高。至于罪魁祸首,则是几乎蔓延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区的坏天气:黑海地区(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拉美地区(包括巴西、乌拉圭、巴拉圭、阿根廷),美国中西部。只有澳大利亚、印度,以及东南亚水稻生产国享受了相对较好的天气。
作者:魏书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