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拉菲葡萄酒的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
700元一瓶小拉菲被一路炒高至近8000元后遭“腰斩” 业界称进口葡萄酒市场正回归理性
“今年估计得有一批经销商倒掉。”广州资深进口葡萄酒经销商许先生如是概括行业现状。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其中,进口葡萄酒势头凶猛,2011年占了中国国内葡萄酒消费量的1/4,业界预计五年后占比将提高至2/5。但与大势相背离的是,这个行业目前响彻“喊苦”声。
自2004年涉足进口葡萄酒销售以来,许先生亲身经历了700元/瓶的小拉菲被一路炒高至2011年年初的近8000元/瓶,也目睹了这个天价在去年遭到“腰斩”。他听惯了“暴利”、“假酒”等各种舆论对这个行业的谴责,也洞悉到一个又一个浑水摸鱼的投机者最终难逃市场法则的审判。
如今,这个行业的泡沫正在破灭,仅凭信息不对称维系暴利,已无可能。洗尽铅华,回归理性,要让中国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进口葡萄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许先生是广州最早把进口葡萄酒销售作为主业的商人之一,可谓积累深厚,即便如此,过去的一年仍让他感觉“天寒地冻”。
去年市场萎缩三四成 售价比进价降得更多 “我做了这么久,老客户多,可2012年总的客户量还是萎缩了一成,老客户们的平均采购量也有所萎缩。”许先生向本报记者透露。
浸淫进口葡萄酒销售行业8年,许先生并不否认这个行业原先的普遍暴利。他坦言,在他入行之初,卖进口葡萄酒的经销商少,消费者对葡萄酒缺乏了解,信息不对称,销售容易,赚钱也容易。
但根据市场法则,暴利的寿命通常不会太长。卖的人多了,知道内幕的人也就多了,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部分所谓的“原装进口”葡萄酒实为国内灌装。总之,消费者越来越难忽悠了。
丑闻不断,并未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喝进口葡萄酒这一趋势。2004年,中国原瓶进口葡萄酒不足1000万瓶;2011年,这一数字猛增30倍至3亿瓶。销量大了,议价权自然也大了,许先生透露,中国经销商们的采购价呈下降趋势。
他向记者举例说,同样品质的一瓶进口葡萄酒,2004年采购价需200元人民币,如今只需100元,降了一半。与此同时,一瓶2004年在中国售价标为300元的进口葡萄酒,如今只卖100多元,降了将近2/3。
两股下滑曲线形成合力,共同促使进口葡萄酒的暴利时代必然走向终结。
“拉菲泡沫”吹太大 “200+”档最受欢迎 对于现状,许先生显得很淡定,2012年全行业都惨淡,市场整体萎缩了三四成,他至少跑赢了“大盘”。2012年的惨淡出乎许多经销商的预料,因为在此之前,市场还热得发烫小拉菲被炒至近8000元/瓶;而2004年,其价格仅为700元/瓶,价格涨幅远超房地产。
行情火热的背后,是投机者的炒作,他们吹出了一个巨大的泡沫。终于,2012年,泡沫破灭,小拉菲的价格被“腰斩”,跌至4000元/瓶左右,投机者们遭到了市场的报应。“这类高档葡萄酒本来需求就有限,销量锐减以后,经销商压货太多,不得不抛售,行情自然就跌了。今年将有一批经销商面临倒闭。”许先生分析说。
他认为,2012年的泡沫破灭,归根结底是因为需求的萎缩民间的个人消费萎缩了五成,单位团体的采购量也较往年减少了。一来,经济有波动,消费者普遍减少饮酒的消费支出;二来全社会的饮酒风气在变,这是整个酒业共同面临的大环境。
面对市场的不景气,许先生不仅坦然面对,还从不景气中看到了未来的市场走向:“走量”。葡萄酒作为一个产业,其本质是大众消费品,得让普罗大众喜欢喝、喝得起。他从自己的销售报表中发现,200多元/瓶这一价位的进口葡萄酒最好卖,他了解到,越来越懂得如何品酒的消费者认为,这一价位的进口葡萄酒性价比最高。
经销商“捣货”赚暴利 法国酒庄不再隔岸观火 据统计,目前超过一成的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被进口至中国,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波尔多葡萄酒最大的海外市场。“欧美酒庄的庄主们,不是在中国,就是在去中国的路上。”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分会副理事长陈柏龙对本报记者开玩笑说。
他说得没错,这些留恋乡土的酒庄庄主们的确正在纷至沓来。早几年,法国巴尔帝酒庄的庄主“巴尔帝七世”绝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亲身来到遥远而神秘的中国,但他的确来了,而且去年下半年一连来了两次。
巴尔帝酒庄有180多年的历史,巴尔帝七世是第七代接班人。几年前,有个中国商人找到巴尔帝七世,提出每年向他购买两三千瓶葡萄酒,他答应了。
但他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我把酒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卖给了他,但他最终卖多少钱,我却一无所知,因为我甚至没踏上过中国的国土。”近几年,到法国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葡萄酒被中国游客视为法国文化的代表,有不少途经的游客去巴尔帝酒庄参观。
后来,巴尔帝七世发现,那个中国商人以100多元人民币/瓶向他采购的酒,在中国内地卖500多元/瓶,他感觉不可思议,毕竟酒瓶上印了酒庄的名字,他不想坏了规矩,决定亲自到中国瞧一瞧。
陈柏龙向记者透露,进口葡萄酒的关税为50%,加上海运、仓储等成本,在到达零售终端时会增加70%~80%的成本。他经营的卡聂高国际贸易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商,据他透露,公司的毛利润率约为50%,净利润率约为20%。如此算来,巴尔帝七世的确有“感觉不可思议”的理由。
于是,今年6月,巴尔帝七世平生第一次来到了中国,他带着自家酿的酒参加了一场展会,并物色了一家新的经销商。那款此前卖500多元的酒被他降价至200多元。
更进一步的是那些来华直接建厂的欧美酒商。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法国罗斯柴尔德男爵拉菲集团落户山东蓬莱,酩悦轩尼诗在宁夏投资酒庄……国际酒商纷纷来到中国选址建酒庄,直供中国市场,这是行业新动态。
缺品牌消费者难辨别 缺权威评分体系引导 陈柏龙聘请了4名品酒师,常年在各地办品酒会(去年办了270多场),目的在于向所有与葡萄酒有关的人面对面地推广葡萄酒文化,教大家怎么品酒。他坦言,葡萄酒毕竟是法国等欧美国家的特产,中国人对葡萄酒的判别能力目前普遍还不强,只要葡萄酒文化依旧浅薄,市场上浑水摸鱼的投机者就永远有坑蒙拐骗的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成熟消费者们的辨别能力与日俱增,目前正在跨越“看包装判断档次”的阶段。红酒受产地、年份、雨水、阳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大,每个酒庄的产量都非常有限,就像“土特产”。在产量不大的情况下,酒庄庄主们不大可能投钱打品牌。在欧洲,消费者可以借助“帕克评分”等权威的评分体系,轻易判断一瓶葡萄酒的色、香、味及其价值潜力。但中国缺乏本土的评分体系,消费者“翻墙”到国外的评分网站查询并不方便。
“一句话:进口葡萄酒市场正在回归理性。”陈柏龙总结说。
新闻
链接 网购能否“药到病除”? 眼下网购蓬勃发展,几乎所有商品都上网卖,进口葡萄酒也不例外。有人认为,网购能够进一步挤掉进口葡萄酒的价格水分,但受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在目前的现状下,网购无法让进口葡萄酒行业“药到病除”。
有不少消费者反映,网购葡萄酒不仅没有挤掉原有的价格水分,甚至催生了新的价格水分。归根结底,还是市场缺品牌、缺评分体系惹的祸,中国消费者不懂葡萄酒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许先生说,与白酒相比,进口葡萄酒个性化太强,产地、年份……很难标准化,而网店适合卖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 (记者 张强)
作者:张强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