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管“胶囊公寓”真正的心酸!
海口市海秀中路南大桥下机动车道边一个桥墩旁横放着一根约2米长,直径60厘米的水泥管,仔细一看发现水泥管内竟安着一个“家”。这个“家”就像一颗大大的“胶囊”横在路上。
这间“小屋”内铺着草席和被子,可以容纳一个成人平躺着睡觉,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东西。
主人是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该男子情绪激动不愿意多说,匆匆离开,临走时还不忘把水泥管“公寓”的门堵住。一位在南大桥底下等活的民工介绍:“他住在那里已经半年多了,靠捡破烂为生,由于没钱租房,就把家安在了水泥管里。”
绿化工人为省钱住公厕最辛酸的“蜗居” 浙江杭州笕丁路一家公共厕所,一边是床铺,一边是蹲坑。厕所里住着10多名男女,他们都在此安“家”。他们大都是一家公司的绿化养护工人,据了解,如果在杭州租一间房子,要花掉他们大半的工资。
郑州一家4口蜗居中巴车4年来自淮阳的冯增师傅在郑州做汽修工,带着一家老乡蜗居在一辆报废的中巴车里四年时间。外观已经生锈的中巴“房车”,四个车轮已经扁了,金属轮毂结结实实的扎在地上。
车窗上挂着空调室外机,车门把手上一把老式房门大锁,都很显眼。冯师傅的“房车”,车厢后半部分被并排摆放的两张床占据,是按照尺寸专门焊制的,妻子刘宗英带着3个孩子挤在上面。
床头是“客厅”,家人吃饭和孩子学习都在那里。放置的三角铁电视桌是3个孩子的书桌。
香港笼屋住在“笼子”里的人香港笼屋,笼屋又被俗称“床屋”,分布在深水步等旧楼,居民一般是新移民或者年长者,是一群老弱贫苦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罐头似的“贫民窟”里,一张张床位被铁丝网团团围住,犹如一个个笼子;“笼子”里边除了床具外,还有各种生活用品。
一群老弱贫苦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罐头似的“贫民窟”里,一张张床位被铁丝网团团围住。
7套房子经隔断,竟住进200人 2010年5月9日,重庆南岸某居民小区,一家餐饮企业在该小区内买了7套房子,住进密密麻麻的年轻男女,加起来起码有200人。
由于出入人多,在同一小区居住的居民坐电梯都要等半小时,常有陌生人随便进出居民楼,晚上睡觉还能听见楼下嬉笑打闹。
武汉胶囊公寓月租300元 9月24日,武汉,103房的章锌推销某品牌的婴儿产品。单身的他与电脑相伴,少了些无聊。
在武汉市硚口区古田一路一个城中村内,有一栋6层的私房。房东王佳才将这里隔出了胶囊房55间,最小的一间面积仅有4.5平方米,租户多为刚刚走出校园,在武汉艰苦打拼的年轻人。这里月租只有300多元,比一般出租房便宜近2/3,性价比较高。
北京“胶囊公寓”每间不足2一位78岁老人黄日新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建造了8间“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却可躺、可坐、可看电视和上网。黄日新是去年在报纸上偶然看到日 本的“胶囊旅馆”后,萌发了自己建造“胶囊公寓”的想法。
他表示建造这样的公寓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大学生过渡房问题的办法。
蛋形蜗居用竹子DIY 来自湖南邵阳的24岁小伙子戴海飞,在海淀区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上班,他用竹子造出一座“蛋形”小屋,已经居住了几十天。毕业半年的他,因难以承受租房的费用,便居住在这个“蛋壳”里。 “蛋壳”位于海淀区成府路的一个大院里,在公司楼下。
戴海飞称,小屋重约800斤,在平地上两人就可推动。掀开"蛋壳",戴海飞坐到1米多宽的 床上。小屋的内部空间由竹条、竹席钉制而成,为了防雨和保暖,小屋夹层还加盖了两个防水层和一个保温层。随后,他按下位于床头的蓄电池转换器按钮,电能转 换后,"蛋屋"顶部的藤艺节能灯亮起。从床尾的储物柜里,戴海飞拿起一个打气筒,用力打气后,洗脸池上的水龙头开始有水流出。
内部一览。
深圳集装箱蜗居——一天6元深圳宝安区107国道新屋路段附近,一些人们居住在改装的集装箱里。
或许是因为买房或者租房的价格比价高,他们选择了市面上6元钱可以租住一天的集装箱蜗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