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惠到互惠 深港合作的微妙变化
2013年01月09日00:19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 [从受惠到互惠 深港合作的微妙变化]
钟良
2012年广州、深圳两市的GDP规模或将接近或赶上香港。随着经济落差的缩小,以及港币相对人民币贬值等系列因素,或将给正在“共建国际大都会”的深港两地带来微妙的心理变化。
“"香港因素"始终是形成深圳超常规发展的重要外来动力之一。伴随着双方合作的日益密切和深入,过去单一的"深圳学习香港"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一位区域经济研究者如此表示,“近年来,香港心理落差不断扩大。相反,深圳,包括内地此前的被动"受惠"心态也变成主动,在"互惠"的新形势下,针对深港合作,在广东乃至深圳内部,"以我为主"的声音或许渐强。”
首先,不妨回顾一下深港合作的几大阶段:
改革开放前可为第一阶段,主要体现为供水等基本生活保障和第一产业的合作上。
改革开放到上世纪80年代末可视为第二阶段,双方的合作主要体现为前店后厂、三来一补和第二产业;此时香港对深圳,乃至内地还有文化的辐射。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香港回归前,两地的合作体现在治河、通关和第三产业上。
第四阶段是香港回归后这一时期,出现了粤港联席会议、产业对接、城市配套等方面的合作。
第五阶段为CEPA签署之后,深港走向共建“国际大都会”的阶段。
但在此刻,随着深圳“退二进三”的加快,香港不得不面临和深圳在第三产业竞争的局面。
以深港两地列为支柱产业的金融业为例。根据最新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深圳金融业主要运行指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12年,初步测算金融业总资产同比增长26.8%;全年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700亿元。
此外,随着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把上海打造成为一个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最为自傲的金融业受到“威胁”的声音开始从诸多香港业界和学界发出。
有了危机感的香港亦在求变。
香港特首梁振英在去年12月底就公开表示,未来香港对于中国内地的作用不会降低,依然会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贡献一臂之力。
“中国正加速由"资本输入国"变身为"资本输出国";为了迎接未来20年的资本输出高潮,香港必须从单纯的股票现货中心演变为集货币、商品和衍生品于一体的全方位金融中心。”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日描绘了香港未来3-5年的金融发展路径图。
在这愿景背后,还伴随着中央对香港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支持。
为支持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地位,推动香港股票交易所和沪深交易所之间的合作,中央批准深圳前海特区设立。
值得注意的是,将前海命名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而不是采取类似于南沙新区的命名方式,中央的意图或许在于强调前海应为深港共建。
在此背景下,港深合作仍有广阔的前景。尤其是在15平方公里的前海土地上,更需要两地同心协力合作开发。
作者:钟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