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IPO堰塞湖的问题一直存在,舆论聚焦后被放大了”,10日,深圳一保代人士表示,去年2月起实施的IPO企业预披露提前机制,导致堰塞湖显性化。
业内普遍认为,疏导IPO堰塞湖是证监会启动IPO财务审核的原因之一。
监管层将首发信息透明化后,数百家在审IPO企业从幕后浮出。去年12月,IPO正式停摆,越积越高的在审IPO项目家数给二级市场带来巨大心理压力。
IPO堰塞湖一直存在
目前,882个在审IPO项目俨然成为悬在二级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市场对随时可能开闸的新股发行充满焦虑,这股不安情绪已成为制约行情上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这种被视为定时炸弹的IPO积压状况,在一些资历较深的投行人士眼中,却是稀疏平常。
“过去排队的IPO项目一直很多,特别是数次停发新股,或创业板开闸阶段。当时在审IPO项目不一定比现在少”,深圳某券商保代人士称。
“只是过去看不到,现在公示而已”,上述保代补充说。
去年2月1日,证监会首次对外公示IPO审核工作流程及申报企业在审情况。当时,515家在审企业引起市场各种解读:“需多长时间消化?”“预计融资规模多大?”下半年,新股发行节奏减缓直至停止后,每周披露的待审IPO家数持续攀升,则如同递增的砝码,对投资者心理越压越重。
业内人士曾表示,对以保护二级市场为目的,通过调控手段停发新股的措施存在异议。
业内人士曾表示,对以保护二级市场为目的,通过调控手段停发新股的措施存在异议。
“去年新股停发后,依然疲软的行情已证明暂停新股发行并不能有效推动二级市场回暖”,某券商人士表示。
攀升的待审IPO数量和对发行窗口的不确定性,则加剧市场担忧。
“新股应由风险定价,而不是供求定价。因此,暂停IPO发行改变供求关系的行为没道理”,北京某券商人士直言。
以往,每次新股重新开闸,都会出现一波密集发行期。同时,IPO发行即将转备案制的传言进一步加剧投资者内心负担。多次出现的IPO排队数量增加情况,被冠名“IPO堰塞湖”,并被舆论逐渐聚焦和放大。
启动审查风暴解燃眉之急
事实上,“IPO堰塞湖”问题由来已久。市场的恐惧却因其“透明化”而产生。
虽然监管信息透明化是市场化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却对当前的“护盘”主基调造成阻碍。
从近期频频的举动看,监管部门对于如何解决IPO堰塞湖颇感着急。
去年末,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曾召集多家券商高管,共同商议解决IPO堰塞湖问题。各家券商代表在会上提出诸如分流新三板、设置预备板等建议。
“分流新三板和预备板的做法是不提倡的”,经济学家左小蕾曾表示,“多层次行政门槛容易滋生腐败”。
监管层似乎意识到问题所在,暂未采纳上述建议,而是采取更有效、更直接的办法启动IPO专项财务审查行动。
有监管层人士在1月8日的工作会议上直言,“不行的就撤材料”。
“短期看,此轮专项财务审查行动对解决IPO堰塞湖问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严抓信披也能净化在审企业质量,是监管趋势的一大进步”,有业内人士表示。
证监会祭出的专项核查“猛药”,似乎确实能在短期内缓解市场忧虑。但长远看,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严控信披质量、加大违规惩罚力度,并配合持续稳定的发行节奏,才能让市场健康发展。
“监管层已走出严控信披质量第一步,未来则需减少新股发行的人为调控,建立长效稳定的发行机制”,某投行人士称。
只有当“堰塞湖”中的湖水得到净化,并开掘好稳定的“引流渠”,才能真正抹去市场对“IPO堰塞湖”溃堤泛滥的长期恐惧心理。
作者:邱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