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基金退出宜尽早破题
2013年01月16日09: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年伊始,新基金发行“塞车”,在发及待发基金突破百只。在基金产品审核制度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磨刀霍霍”,全年计划发行的基金达二三十只。在这繁荣景象背后,截至2012年末,规模不足两亿元的“迷你”基金已超过200只。有进有退才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从理性经营及对持有人公平负责的角度考虑,在新基发行加速之时,基金业发展也应适当做“减法”,完善基金退出机制,将如何妥善处理迷你基金提上议事日程。
今年起,基金产品审核制度改革拉开大幕,基金产品审核通道制取消,常规产品的审核周期缩短至20个工作日。同时,监管部门鼓励基金管理公司根据产品特点和管理成本,在基金合同中约定自动终止清盘或合并条款。但短期来看,出于种种原因,业内更多关注的还是“进”而非“退”。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规模不足两亿元的基金超过260只,规模不足1亿的有120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有5只。缘于《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证监会;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这一规定,公募基金5000万元的资产净值往往被视为“清盘红线”,但“连续20个工作日”显然提供了可操作空间。此前基金公司出于公司形象以及产品布局考虑,往往会在特定的时间窗口通过自购、帮忙资金进行冲量。事实上,由于缺乏硬性规定,公募基金清盘几乎成为一个“假命题”。
但在如今新基金开始大量发行的全新市场环境下,业内普遍认为,基金公司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迷你基金”的维护成本以及给公司带来的运营考验。基金公司维持一只“迷你”基金需要付出大量固定成本,包括清算费用、基金管理团队费用以及冲量的营销费用。特别是,由于证监会规定基金经理不能同时管理3只以上的基金,在新基金发行大提速之后,业内基金经理人才储备无疑更趋于紧张,在此情况下,“迷你”基金的延续成本相对更高并且很快就将凸显。
事实上,在基金设立变得相对容易后,基金产品“壳资源”价值趋向于无,基金公司已没有太多的必要来维持那些面临清盘的基金。相反,如果选择基金合并,结束那些业绩偏差、投资策略及投资范围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的基金,将其并入投资能力较强、业绩稳定的基金,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而且从持有人利益角度考虑,对投资者的影响也是正面的。即便是选择清盘,这部分持有人也有机会找到一只更好的基金进行投资。
从行业生态健康发展角度而言,既然在监管层持续不断的“松绑”下,公募基金行业正逐步走向市场化,那么优胜劣汰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海外,表现不佳的小基金清盘或合并是常态。在高度市场化的美国基金业,每年合并或者清盘的开放式基金约占总量的5%。2011年美国新成立共同基金580只,进行了合并的基金有292只,而清盘的基金数量达到了194只。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梳理“迷你”基金,在新基金发行上公募基金行业也应当变得更为理性。发行的热闹背后更需要冷清的思考,靠发行拼规模固然是行业个体参与者的无奈之举,但如果“松绑 ”刺激了发行热情,导致基金公司盈利情况因为渠道费用高企而进一步恶化,亦非大家所愿。基金公司完善产品线、布局创新产品值得鼓励,但依靠一些常规产品跑马圈地值得反思。 记者 黄淑慧 来源中国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