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
去年M2余额达97.42万亿元,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97.42万亿元,突破百万亿元已没有悬念。且该数据已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
这一数据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多出20多万亿元。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货币大部分是在最近几年堆砌而成。2000年时,我国M2余额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自2009年起,货币存量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在这几年上演出“狂飙突进”一幕。
货币增速过快催生资产泡沫 “货币增速过快形成通胀预期老百姓规避通胀购买资产形成泡沫”,这已经成为货币扩张影响的基本路径。如果把这个链条继续延伸,资产泡沫一方面推动资金脱离实体进入虚拟经济,造成产业空心化,另一方面泡沫破裂的可能又时刻威胁着经济的稳定运行。但无论如何,在货币供应的高速增长下,同样数额钱的价值被摊薄了,却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这一数字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
2009年—2011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深重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M2投放量迅速膨胀的阶段,增速保持在20%左右的高位,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而随之而来的是2010年前后面临的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飙升,不仅仅是楼市、股市,甚至艺术品市场、另类理财等各种资产和概念都出现泡沫化倾向。
从通胀角度来看存在阶段性“货币超发” 我国究竟存不存在货币超发?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近年来一系列流行词似乎为货币超发作了一个注脚。
“判断货币是否超发实际上一个可靠的指标是看物价是否稳定。”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表示,从通胀角度来看,近十年来,中国还是存在着阶段性的“货币超发”。这两次“货币超发”分别发生在2007年—2008年和2011年,两阶段CPI的同比增速均超过5%。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去年底在一次演讲中,对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超发货币的解释称:中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经济,于是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吃药肯定有一点副作用”,如果当时退出政策再快一点效果可能更好。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社会融资结构中信贷占比较高,间接融资比例较低,而信贷本身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这也是导致中国货币余额较高的原因。
以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日渐走进死胡同 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货币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美元作为全球货币,其历次大规模超发均给全球美元持有者带来灾难性后果,故有尼克松时代美国财长康纳利的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但美元可以流通至全世界各个角落,对于我国来说,在人民币“出海”仍不成规模的背景下,在国内凝聚起来的货币存量无疑加剧了国内经济运行的风险。按照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的比喻,中国拥有如此大的货币存量,就如同头上顶着一个堰塞湖。“规模过大的货币存量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比如高通胀、资产价格泡沫或资金外流。”
从中长期看,更为严峻的后果是,迅速飙升的货币存量将我国经济货币化倾向暴露无遗。目前我国M2与GDP之比接近190%,这一数字较前几年呈现加速度增长态势,折射出投资效率明显下降的事实,以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正日渐走进死胡同,指望靠资金拉动经济的想法可以休矣。综合新华社来源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