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时代,商业银行如何避免成为“21世纪的恐龙”?
回答这个问题,商业银行无一例外给出了同一个答案——转型。但在具体操作方式上,不同类型的银行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国有大行寄希望于综合化、国际化;股份行力求特色化经营;城商行、农商行等则在规模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扩张的路上越走越远。
大行、股份行初见成效
其实对于国有大行而言,所谓转型已经提过多年,但利差保护情况下,鲜有成效。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双重冲击下,改变在最近几年迅速发生。这其中,以
建行董事长王洪章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对于建行的未来,王洪章的期望是“功能齐全、领先同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2011年底,建行内部制定的《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则将其具体细化为“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三大经营战略。截至目前,建行拥有了建银国际、建信信托、建信人寿、建信基金等多个综合化经营的平台,而这些平台主要是在过去几年中逐步搭建起来的。
无独有偶,
工行、农行、
中行的情况亦如此:四大行都已拥有保险、基金、租赁、香港投行平台等多个子公司。平台搭好之后,假以时日,随着子公司的壮大,打破国有大行过于依赖利息收入的现状似乎指日可待。
在通过综合经营做大国内业务非利息收入的同时,国有大行还通过国际化,减少对国内市场依存度。这方面以工行最为典型。过去的几年,工行进入了国际并购和海外设点的高潮,例如参股了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收购了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其机构已延伸至约40个国家和地区。
相比较而言,股份制银行的绝对重心依然在国内市场,其采取的方式是在特色化上做文章,寻找“蓝海”。这又以
民生银行小微金融和
兴业银行同业资金业务最为典型。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民生银行集全行资源,强力推进小微战略,其中颇有些孤注一掷的色彩。过去三年,累计新增了2722亿元小微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量一半以上,民生银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商。得益于此,民生银行净息差长期保持在3%以上,位居上市银行首位,去年净利润增幅高达34.5%。
出身于证券公司的兴业银行高管层,则通过一个“银银平台”,带动了全行资金同业的大发展。目前,兴业银行的同业资产已超过信贷资产,这块业务的收益成为该行利润的发动机。
小行逼至生死关头
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积极谋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商行、农商行乃至农信社等小银行依然停留在做大规模的旧思路之中。
以2012年为例,城商行总资产在银行业中的占比从8.6%上升至9.4%,而国有大行的占比则从47%下降至44%。2012年银行理财大战中,城商行、农商行等不计成本的发售理财产品争抢资金来源,更将扩张的冲动暴露无遗。
各国经验证明,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利润产生较大冲击,甚至有银行因此倒闭。如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后,1987年至1991年,平均每年有200家小银行倒闭。
就中国而言,有银行高管预计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全部放开以后,存贷利差至少有100个基点的下降空间。这种幅度的下降,对依赖传统信贷业务的银行将造成巨大冲击。正因如此,当下沉溺于规模扩张冲动的城商行、农信社,受利率市场化的冲击最大。
其实在21世纪初,我国就曾在一些地区进行过试点,当时允许农信社的存款利率可以上浮,利率很快都上浮到顶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考虑到农信社、城商行等改革的滞后,利率市场化才迟迟未有进展。
但在金融压抑日盛的当下,利率市场化已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2012年,央行实时性重启了利率市场化。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银行业必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从目前大、中、小型银行的表现来看,在这场银行业生死考验中,国有大行、股份行似乎尚无生死之忧,对它们而言只是利润高低的问题;但对于农信社、城商行等小银行而言,则事关生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