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统计数据掐架的背后
2013年02月08日05:58
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 [银行理财统计数据掐架的背后]
证券时报记者 刘雁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上海银监局与银监会的统计数据在“掐架”。这或许可从侧面反映出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很不透明。
上海银监局近日公布统计数据称,2012年底上海地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余额为5760.72亿元,规模约占全国总量14%。读者若是根据该组数据推算,全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总量应该是4.1万亿元。然而,中国银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12年底全国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7.1万亿元。
为何上海银监局、银监会的数据之间有3万亿的差距?最容易让人想到的答案是,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但是,即便是统计口径真的不一致,那也不至于有高达3万亿元的差距。按理说,各地银监局是银监会的派出机构,同一业务的统计口径应该保持一致才对。
而在记者看来,银行理财产品数据“掐架”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着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普遍存在期限错配问题,资金池模式大行其道。而理财资金池与资产池不能一一对应的现象一直存在。一些银行将多个不同类型和期限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一起投资含有多种资产的资产池进行集合运作,导致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其中就存在诸多不透明的地方,因此,监管部门统计时可能会出现“错配”问题。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的报备制度可能造成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由总行开发并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地区销售,但也有总行授权分行开发理财产品的情况,那么后者报备的监管部门就可能不同。
第三,随着超短期理财产品逐渐退出市场,流动性强、收益率高的滚动型循环理财产品成了最好的替代品,受多家银行热捧。在该类产品的开放日,若投资者不赎回,则自动进入下一个投资周期。部分滚动型产品是复利型产品,监管部门统计这类产品规模时可能未将利息部分加上。
在上述问题中,记者认为资金池业务可能是导致统计数据不一致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有人将此类业务比作“黑匣子”。呈现给官方的数据尚且如此,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可能更觉得混乱。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监管部门对此问题逐渐重视。日前,银监会在2013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将严格监管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
作者:刘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