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欣欣
实习记者 吴艳平 上海报道
春节前夕,2012年长三角各省份经济运行数据陆续公布,上海经济增速再次成为长三角最低。
而随着发生的,是上海占江浙沪三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从2011年的约19.13%下降至约18.48%。
“发生变化的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长期从事都市圈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守贵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上海对长三角的带动作用也悄然发生改变。
罗守贵认为,上海已经从当年对长三角的直接带动逐渐转变为间接的服务和支撑,“上海自身所占比重的下降,恰是证明了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扩散带动作用。”
而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则在2月19日接受采访时指出,这也将意味着,上海未来对长三角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更多体现在其服务业上。
致力第三产业
7.5%的增速让一直在长三角担当着“龙头老大”角色的上海看似有些“老态龙钟”。与上海相比,2012年浙江和江苏两省的GDP增速分别为8%和11%,均高于上海。
而随着江浙两省经济增速持续高于上海,上海在江浙沪三省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步下降。
罗守贵曾经对北京之于环渤海、广州之于珠三角的经济比重进行过测算,“都是在下降,但是速度很缓慢,而上海之于长三角的经济总量比重下降最快。”
罗守贵认为,这恰是说明上海这座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扩散带动作用,“如果中心城市与腹地经济差距拉大,只能说明资源全部集中到中心城市,而没有起到带动作用。”
按照罗守贵的研究,上海对长三角的带动作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直接带动,江浙地区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对上海的依赖,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来自上海的资源直接带动江浙的发展。”
“这种直接带动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来,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外商在长三角的投资增加,这时上海之于长三角优势并不明显,这就形成了水平分工的阶段。”罗守贵说。
在罗守贵看来,目前上海对于长三角正处在间接带动的阶段,“已经无法直接感觉到,所以会有上海带动作用弱化的说法。”
罗守贵认为,目前在长三角,上海集聚的是更高层次的生产要素,“企业的商务谈判、策划布局往往都是在上海进行。”可以感受到的是,上海正致力于重塑其在长三角的垂直分工中的主导地位,这是第三阶段的特征虽然目前还不明显。
而这与上海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关。尽管上海经济总量的增速居长三角末位,但其第三产业的增速却高于江浙两省。
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060.7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首次超过60%,增长10.6%,而相邻的江浙两省第三产业增速则分别为9.6%和9.3%。
“这对整个长三角的实际影响力要比制造业带动的辐射力更加强大,”郁鸿胜说,“而这种对外的带动度,对整个城市发展度也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这种服务业的发展可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这是上海作为中心城市,所要具备的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上海扮演了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角色,”罗守贵说,“而从全球来看,如果长三角的经济不能得到快速发展,上海也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高的地位。”
打造“上海经济区”
在整个区域结构变化的过程中,上海与其周边城市的互动也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郁鸿胜在其进行的“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就已将江苏昆山、浙江嘉兴等地都纳入了上海区域经济板块中。
但为学者注意的是,与昆山、嘉兴等毗邻的上海郊区,却已经成为了上海向外辐射的一片洼地。
以与江苏昆山毗邻的上海嘉定区为例,嘉定昆山两地人口数量差不多,但嘉定区的人均GDP却远低于昆山。
郁鸿胜认为,形成这样经济外洼地的原因在于上海郊区、城区无论政策、产业,都是脱节发展。“而昆山、嘉兴等地城市都是一体化的,城乡连贯发展的特征在上海的周边城市显得格外明显。”
“上海的郊区不能等、靠,”郁鸿胜说,“上海郊区的建设要把周边城市看成自己的腹地,打破行政区划的封锁。”
而这样的建议在春节前闭幕的上海两会上得到了响应。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陆铭在上海政协分组讨论时提出,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分流到周边。
“基础设施通到周边,并不会分流上海自身的资源,反而会对上海自身的发展有利。”陆铭说,“上海需要能够真正打破区域的概念,进行一个包括周边城市在内的上海经济区大规划。”
作者:胡欣欣 吴艳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