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不少企业是借新债还旧债,银行方面则借势给早先贷款展期,银行、企业和购买了理财产品获得较高收益的民众似乎都皆大欢喜,可是人人都知道这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人们假设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假设企业经营会逐步向好步出难关,假设市场资金流动性保持充裕,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似乎人人都有依靠,所以人们看到的场景是信马由缰,止步不前。
资本市场连续数日下跌,市场熊声再起。其实,从记者这份职业角度来说,似乎是更喜爱“熊”而厌恶“牛”,从“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的英国谚语,到现代新闻学先驱普利策所描述的“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尽的海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也正因为记者要发出警告的这份职责,新闻报道总希望见微知著,“市场先生”的情绪起伏,经常会被解读成暴跌、崩盘这样的词汇,可也正如同“狼来了”那个故事所阐述的,这样玩儿似的警告次数多了,等冰山真正靠近时,人们对瞭望者喊出的话很可能置若罔闻,甚至充耳不闻了。
中国在新闻报道中就被“警告”了无数次,各种各样的泡沫冒了很多年,各种崩盘、崩溃论都已时日已久,如今世界谈论中国,已不再仅仅是崩溃、泡沫。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谈论何为中国模式也曾喧嚣一时。
可是吹弹鼓赞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新闻应有之义。套用一句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是最乐观的人,也会一方面赞叹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另一方面感叹中国还有巨大空间等待完善。胜利只会冲昏头脑,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吸取教训总结前行。既然中国并没有被泡沫击倒,便不妨直面泡沫论,看看警告是否仍有可取之处。
谈论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地产泡沫,总是会受到最广泛的关注。1个月前,美国著名基金管理公司GMO曾经发表报告《喂食巨龙》最近广为谈论(见搜狐财经摘要报道《GMO报告:欲壑难填 中国金融系统的红色警报》),报告用10个指标讲述了脆弱的中国金融系统。文中提到的关联贷款、贷款展期、过度信贷扩张、资本外流等10个指标人们也并不陌生,人们陌生的是“喂食巨龙”文章中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演。
这些年来,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让国民主动被动的学习了经济学概念。从早先的“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学习理财,到后来进阶篇的货币超发带来通货膨胀,M2与GDP比重等等。“喂食巨龙”这篇文章则会让人们去思考更多已有新闻,经济概念的相互作用下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
我在这里只提一点,那就是文章对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的分析。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了负利率,但股市一直跌跌不休,基金也不能保本,普通民众即使想投资房地产也受限于资本不足,可也不能任由钱放在银行里毛了,恰好理财产品大发展,于是人们就见到了银行存款大搬运,把活期储蓄拿出来买些短期理财产品,滚动起来的金额比定期还要划算,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理财产品是如何做到高收益的呢?这就到了把所有新闻融会贯通的时候了,你会看到熟悉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会看到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需求,也会看到不那么熟悉的企业债市场,而当你不熟悉这些金钱流向的时候,风险就逐渐累积。
2012年企业债发了2.3万亿,比2011年增长了64%。以往银行是企业债的大买家,如今不少企业债和理财产品绑在一起。不少企业是借新债还旧债,银行方面则借势给早先贷款展期,银行、企业和购买了理财产品获得较高收益的民众似乎都皆大欢喜,可是人人都知道这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人们假设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假设企业经营会逐步向好步出难关,假设市场资金流动性保持充裕,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似乎人人都有依靠,所以人们看到的场景是信马由缰,止步不前。
在理财产品之外,还有更不为人熟悉的信托产品,后者所使用的杠杆率更为惊人。理财、信托产品汇集的资金池再向各类机构投放,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看到因此带来的久期错配,短期的理财产品经过资金池聚拢后,投向需要长期资金投入的项目。想想看,三个月的理财产品,经过聚拢,最终投向了一个需要十年资金持续投入的项目,三个月后,储户把钱取走,一般情况下,新的理财产品又会聚拢新的资金,但一旦流动性出现危机,资金紧张时,三个月的理财产品资金又如何支撑十年项目?
当然这样流动性危机的情况,在央行还手握18万亿存款准备金的时候,在银行还可能放宽存贷比限制时,当降息依旧有可能时,出现的机会似乎很小。可是,见微知著的记者还是要借机警告下:如果“巨龙”已成“贪食蛇”,谁知道它吃得是不是自己的“尾巴”呢?
(作者系资深财经媒体人)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