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涛 北京报道
“进一步厘清监管与市场、行业的关系,把投资权和风险责任更多交给市场主体。同时转变监管方式,开放前段,管住后端,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3月19日,中国保监会资金运用部主任曾于瑾在新闻通气会上如是表示。
自去年7月以来,保监会先后颁布了一揽子的保险资金运用新政,新政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和范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放开,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
曾于瑾表示,保监会日前也对保险投资机构进行了培训,对前期政策系统梳理和统一解释,增强机构的理解力和操作力,新政策的积极效果将逐步显现。“目前各项政策正在落实,进展比较顺利。”
他还透露,针对保险资金参与融资融券的相关政策,目前保监会正处于研究中。“我们需要观察哪些投资工具是符合和适合保险特征的,还需要了解我们保险主体投资主体机构的愿望和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资金中,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尚不足20%,依旧以服务保险主业为主。曾于瑾表示,随着资产管理产品和资产管理的方式逐步脱离保险母体、走向业外,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净资本约束将是未来的监管方向。
投资收益率3.39% 将增大另类投资比重
据保监会统计,2012年,保险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085.09亿元,投资收益率仅为3.39%,为近年来的低点。
曾于瑾表示,面对保险资金收益率的低迷,资产错配的状况,政策进一步拓宽范围,新增投资品种,放宽投资比例,开放投资市场,支持行业创新,顺应了市场化需求,有利于提高行业的收益,有利于服务好保险主业。
据保监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保险资金的运用余额达到6.85万亿,占保险行业总资产的93.2%。其中银行存款2.3万亿,占比34.16%,各类债券余额3.06万亿元,占比44.67%,股票和基金8080亿元,占比11.8%。约80%的资产是固定收益类。
另类投资方面,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不动产和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投资余额分别为2151亿元、362亿元和3240亿元,分别占保险资金运用总余额的3.14%、0.53%和4.73%。
曾于瑾表示,目前另类投资的比重不足10%,放开后将会成增长趋势。“从现在已有的项目来看,这方面的收益率明显高于目前各类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可以预见,随着这些政策的放开,假设其他投资品种收益稳定的前提下,行业整体收益率会呈向好的趋势。”
除了开放大量的投资工具和领域外,新政将一系列投资能力实施牌照化管理,并将大量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注册备案制,提高了监管效率。以债权计划为例,一位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坦言,实行备案制以来,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发行效率显著提高。
曾于瑾亦表示,债权计划的改革措施,由审批制度改为注册制度,包括将来考虑债权计划的流通转让问题,这都是不变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改革两个月时间以来,目前进展很顺利,市场反应效率有明显提高。不过,还需要继续关注。”
据其透露,目前已注册债权计划项目有18项,合计金额达到412亿元。
推动保险资管产品试点 先业内再业外
今年以来,除了推动债权投资计划注册发行改革,保监会还推动了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试点办法。
实际上,早在2006年保监会就曾进行过资管产品的试点,人保、华泰等四家保险资管先后申报并获批了7只创新产品试点。但2007年以后,资管产品试点实质上停滞。
“2006年的试点,基础资产主要是权益类市场,后来市场持续低迷就暂停了几年。”曾于瑾强调称,此次产品办法的推出主要目的是恢复试点。
据保监会披露,目前人保资产、泰康资产和太平资产三家公司申请发行5只股票、债券、基金型产品已经获得保监会备案。曾于瑾表示,这5只产品均是新申请发行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不包括2006年已试点发行的保险资管产品。“备案之后,这5只产品完成发行还需要经过路演、募集等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资管产品办法中并未明确列示除保险机构外的其他机构投资人是否可以作为产品的买方,是否涵盖第三方业外机构等。
曾于瑾解释称,合格投资人同样包括业外。该文件的基础目的,是希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先把业内做好,其职责主要是优先服务保险主业。“至于业外是否可以做,我们预留了一定的政策空间。”
此外,文件也未明确列示保险资管产品投资范围是否涵盖信托、银行理财等投资品种,对此,曾于瑾表示,资产管理产品能否把信托、银行理财也作为投资工具,政策也没有排除。
不过曾也指出,信托、银行理财这类投资工具的基础资产其清晰程度仍需要观察,是否适合保险投资需要进一步了解。“另外,这类自身证券化的产品,会有二次证券化的风险。”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已有的资产管理产品和债权计划,属于两类不同层级的产品。不同于债权计划作为基础层级直接面对基础资产,资产管理产品则是基础资产之上的证券化产品。
“目前定位试点,先办好业内再对业外,随着经验的成熟,还会发布更具体的政策和标准。”曾于瑾称。
作者:万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