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余:贷款增长难持续 应发展资产证券化
2013年03月20日10:48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银行贷款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参加2013首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时发表演讲称,“(作为替代)当前可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
刘士余称:“过去五年为了维持经济的增长,银行贷款的增长已经占用新的资本1.33万亿,未来五年可能还要从核心资本到附属资本,还得补充1.66万亿,这是非常大的数,就是说银行贷款增长和资本的补充,基本上类似于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关系,这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
此外,刘士余还提到了铁道部相关负债问题。刘士余在会上透露,铁道部2.6万亿负债当中,约1.4万亿是银行贷款,7500亿是铁道部发行的债券。他表示,(发展)中国债券市场并不意味把贷款(转成)债券,银行持有公司类债券比例在不断下降。“在世界任何一个市场,债券发起方一定是银行占多数,但是到了今天,我们银行持有公司类的债券,已经从2002~2003年70%左右降低到现在的48%,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已经达到11000多家,银行力量占40%。”由此可见,铁道部发行的债券不仅仅是银行持有。
刘士余在演讲中谈及中国金融问题时说:“其实这里面没有太多深奥的东西,用教授的话讲可能就很拗口,我们官方语言就是叫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所以说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刘士余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国金融行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无论是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都可能会付出相当的财务成本,那么这个财务成本的付出,银行毫无疑问要承担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一个比较大的市场化的成本。
他说:“这件事情已经迫在眉睫,就是调结构、转方式,特别是今年持续多日的雾霾,已经让全民对调整结构、转换落后产能达成了共识。”
会上,刘士余也拿着北京灰霾天气调侃与会嘉宾。他说,“今天专家非常幸运,没有碰上雾霾的天气。”
他指出,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下,金融体系肯定要承担财务成本,从金融业本身来讲,现在问题是,银行贷款的持续增长已经导致了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对其他实体经济可能会产生溢出效应。唯一的出路和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表内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转到更多的市场投资者身上。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