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对于王庆的出走,也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3月19日,一位接近于王庆的知情人士向记者坦言,或许中金公司的现状与王庆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并不吻合。
3月18日下午,当有关中金投行部门执行负责人王庆请辞的消息刚刚流传之时,似乎很难让人相信。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目前公司内部还没有收到有关王庆离职的正式通知。”3月18日晚间,中金有关负责人士向记者坦言。
但记者依然从多个渠道证实,王庆的确已经正式离职,其下一站将加盟目前国内阳光私募排名头筹的上海重阳投资。
在2011年7月,以大摩首席经济学家的身份转投中金的王庆,为何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便再度抽身离去?
“对于王庆的出走,也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3月19日,一位接近于王庆的知情人士向记者坦言,或许中金公司的现状与王庆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并不吻合。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摩根士丹利的股权退出后,中金似乎便开始陷入了一波又一波“衰落”的怪圈。曾经让中金在行业中引以为傲的研究业务和投行业务,一边承受着人才流失之疼,一边遭遇着市场调整所带来的“阵痛”。
实际上,就在王庆确认离职转投私募前夕,包括徐小庆、赵晓光、金宇等几位中金最王牌分析师们,也已经悄然确定了自己的离职时间。伴随着上述几位离职消息面市的,则还有中金公司近两年来逐年大幅下滑的业绩。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中金正在遭受其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唱衰”危机,而昔日被称为中国投行业务标杆的“三驾马车”中金、中信、银河三大券商,而今仅剩下
中信证券(600030.SH)一家或能独扛大旗。
国企中金
应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搞清楚中金内部的管理设置,这种神秘除了其背景的“特殊”,更来源于其一直以来强硬有效的办事作风和过于低调的处事态度。
而这种“特殊”的背景优势,却同样给中金尤其是在外资股权悉数退出的2010年底之后,逐渐蒙上了一层“纯体制内”的面纱。
“多了份"国企的官僚",少了份"市场的锐利"。”在谈及近几年来中金的最大变化时,一位在2012年底前于中金离职的人士告诉记者,“中金应该调整思路了,但这个调整对于中金内部复杂的组织架构而言,却非常难。”
或许,今日的中金正朝向昔日银河证券的败局滑行。
斯时,拥有国内最大规模营业部门资产的银河证券,曾一时风头无两,但国企思维的管理体制使得这艘“巨无霸”,在近年内难以适应越来越市场化的行业特性,再加上复杂的人事斗争,让曾在南方创下“国信证券奇迹”的资本大佬胡关金再造“银河之梦”,在百日内便已破碎。
“银河证券和其他国企类似,在这里好混日子。”在2010年时,银河证券在送走胡关金这位履新不过百日的总经理后,一位内部员工曾向记者如此表示。
同样的尴尬,今时今日,也同样落在了中金公司身上。
“中金越来越像一个大国企了,这里混日子很好啊。”一位离开中金的员工在今年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或许,对于之前一直在外资行工作的王庆而言,很难适应这种“国企”本色。
据公开资料显示,王庆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经济学家六年多,负责分析亚洲、东欧以至中东地区成员国的经济情况、多次参与了IMF与中国政府的高层政策磋商。其后,其更历任美国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及策略分析主管,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2011年7月,王庆加盟中金公司负责投行业务。而鲜为人知的是,此时,中金的投行部门随着之前其部门负责人丁玮的离开,内部设置已经变得极为复杂。
自2002年便正式加盟中金,负责投行业务的丁玮,是中金投行业务鼎盛时期的主要功臣之一。其正式向中金请辞职后,昔日手下的两个副总蒋国荣和黄朝晖,同时以联席负责人的身份接手丁玮的工作。
而2011年7月,随着王庆的加盟,这就意味着原本由丁玮一人执“帅印”的中金投行业务,一下子迎来了三位负责人,而这三位皆同时为中金的董事总经理身份。
“虽然三位各有其分工,但难免也有交叉之地,许多工作开展起来肯定有较多问题。”一位接近于中金公司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有消息称中金方面欲在此三人中提拔一位高升主管投行业务,而在中金这样“论资排辈”的企业中,才加盟一年多的王庆似乎胜算最小。
“在加盟之前,面对中金强大的平台优势和在外名声,中金的实际情况与王庆之前的想象存在差距。”上述接近于王庆的知情人士表示。
“当然,王庆离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知情人士补充道,作为国内顶尖阳光私募的上海重阳而言,其正好能给与王庆一个好平台。
据记者了解,王庆在转投重阳投资后将回归到其本行,主要负责重阳投资的研究业务。
中金之疼
王庆并不会是中金出走的最后一个董事总经理,显然,徐小庆等一批人也并不会成为中金最后出走的金牌分析师。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金的尴尬一直在持续。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2年的6年间,中金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从12.43亿元逐年下滑到3.03亿元,而2012年如果没有“人保集团H股IPO”那一单40亿美元的融资项目支撑,中金投行的颜面或将尽失。
“今后几年IPO市场依然是中小企业项目的天下,对于类似于中金这类惯做的央企IPO大单项目的券商,储备资源极其有限,做一单便少一单,中金如果不转型,将难以为继。”早在2011年初,北京一位资深投行人士便向记者指出。
而事实也证明其所言非虚。
虽然在此刻,中金方面也已经意识到了危机,并开始着眼于中小型IPO项目,但除了项目储备需要较长的时间外,其在中小型项目上的优势也远远不如国信、平安等早已在中小市场打出口碑的券商。
外界困局难以解决,而内部问题也同样层出。
“企业规模做大之后,管理体制跟不上规模发展,过去几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时,由于中金的平台优势,大量引进高端人才后,内部管理机制的"国企化"引发了内部人才整合困扰,成为其人才出走的内因。”
2013年年初,曾经因类似原因一度衰败的银河证券,在经过近一两年的摸索与调整之后,已经逐渐走出往日低谷,并即将正式赴港IPO,准备依托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重振昔日雄风。
那么,同属于汇金系旗下的中金公司,将如何面对此次有史以来的最大“唱衰”危机?答案还只能等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