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之殇与施正荣的前世今生:
迷失了的光伏大佬
⊙记者 陈其珏 ○编辑 毛明江
从天堂到地狱的时空距离其实并不远——对尚德的创始人施正荣来说,相隔不过短短8年。
8年前的2005年,施正荣在纽交所敲响了尚德电力的上市钟声,后者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的中国民营企业,施本人则在次年被评为中国首富,一时间光环加身、如日中天;8年后的今天,尚德股价被评级为0,上市主体无锡尚德宣告破产重整,施正荣则被董事会免去董事长,并卷入“诈捐”、“利益输送”、“转移资产”诸般是非漩涡……
多年前的一次专访中,施正荣曾向本报记者预测,到2010年,国内光伏产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洗牌过程。谁料想,施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尚德自己成为第一家被洗掉的龙头大厂。
这一切究竟怎么发生?
变味了的创业明星
平心而论,施正荣当年对推动全球尤其中国光伏产业的进步确实功不可没。在他的振臂疾呼与财富效应之下,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花开满地,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也降下凡尘,普惠众生。
然而,在不断被捧为光伏领军人物、创业明星之后,施正荣也渐渐迷失自我,甚至于战略决策中频频出错。
国内一家光伏下游企业的老板就向本报记者直言:“施正荣这个人太狂妄,本来我们很早就认识了,但后来他见到我们却变得居高临下起来。”
无论在私下还是公开场合,施正荣的发言常给外界留下“以老大自居”的印象。数年前的一次新能源峰会上,因痛心于行业害群之马,他在演讲中甚至向台下坐着的同行说出“你们回去好好反省一下”这样的狠话,尽管说者或无意,听者却有心。至此,施正荣自信、强势甚至有些膨胀的性格饱受诟病。
而伴随这种“老大”心态的萌生,企业对规模的追求亦愈加盲目。在2005年底到2008年短短三年间,尚德产能从100多兆瓦一路猛增至1000兆瓦,由业内新兵跃升至全球第一,甚至计划到2012年要增至5000兆瓦。
对此,施正荣曾向本报记者表示,“我并不认为中国光伏产能已经过剩。光伏产业是一个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是无限大的行业。我看不出来目前产能哪里过剩?”不料数年后,这些新增产能令尚德积重难返,债务猛增亦在所难免。
在此期间,施本人又出现太多的投资失误:先是2009年在成都启动的碲化镉薄膜电池项目以失败告终;紧接着在上海投入3亿美元建造的50MW非晶硅薄膜电池工厂被迫整个关闭;此后,与MEMC长单解约令尚德损失至少2.12亿美元;而耗资1.07亿美元收购日本MSK股权后却未能在日本市场占到便宜。
去年爆出的GSF反担保骗局更瞬间把施正荣推上风口浪尖,并成为后者失去CEO职位的直接导火索。
诚信遭疑 走下神坛
在反担保案背后隐伏的更严重问题则是商业诚信。
“其实所有的事情从诈捐开始就显露端倪。”一位了解“诈捐案”内情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诈捐本质上就是为了转移资产。
至于借亚洲硅业实施“利益输送”、借尚理投资完成“资产转移”等事件则早已为媒体揭露,令施身处嫌疑却百口莫辩,昔日光伏英雄终于走下神坛。
而多年前,恰恰也是部分媒体的“造神运动”将施正荣送上了这个神坛。
“过去媒体确实把他捧得太高了。某种程度上,施正荣是被"捧杀"的。”
海润光伏CEO杨怀进谈到这里唏嘘不已。
在这场集体“造神”的背后,地方政府亦难辞其咎。
作为尚德的诞生地,无锡市对尚德的扶持可谓不遗余力,甚至连概括城市精神的口号中都有“尚德务实”云云,而鼓励企业盲目扩张的一大推手亦藏身其间。2009年次贷危机后市场突现井喷,外界误以为行业见底:于是,企业疯狂扩产,政府和银行则对光伏项目大开绿灯。
“阳光是人类最原始的能源,即使我们能通过现代科技将它捕捉、利用,它也没有改变最初的特质:清洁、纯净、公平地洒满全球,超越国界、种族的藩篱。相信在共同努力下,它能成为我们与未来沟通的另一种语言。”
这个精彩段落出自施正荣2009年写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封公开信,如今读来却殊为吊诡,只因每个人都想知道:尚德和施正荣还有没有未来?
作者:⊙记者 陈其珏 ○编辑 毛明江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