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全球银行业遭遇重挫,催生出后续的一系列改革。为应对危机中显现出来的金融体系监管不足,国际监管机构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强化了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形成《巴塞尔协议III》,进一步强调资本充足率,并对杠杆比率进行限制。
3月19日,巴塞尔委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员会发布最新报告,介绍了全球银行按照《巴塞尔协议III》新规定衡量的资本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全球101家大型国际性银行按照普通股权益衡量的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5%,高于4.5%的最低标准,也高于将资本留存缓冲包括在内的7%的标准。
依照报告披露的数据,全球银行业在后危机时代的经营似乎非常稳健,较监管规定有充足的余地。不过,若我们考虑到以下事实,情况也许并没有那样乐观。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按照资本额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衡量的,这种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计算过程中,政府债券一般被当作无风险资产对待,但在欧债危机担忧再度升温时,这种权重分配显然低估了主权债务所的风险。
在于总资产相比时,银行的资本缓冲显得过于薄弱。巴塞尔委员会称,根据新规,全球银行业资本与总资产的平均比率为3.7%,并不比3%的最低要求高多少。此外,还有49家银行甚至没有达到这一要求。若以另一种方法计算,这些银行总资产与权益之比为27倍左右。与之相比,一般购房者的这一指标仅为5倍。
考察银行业的前景,情况喜忧参半。忧虑来自于经济增长的压力,尤其是欧洲。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银行业调整的空间狭窄,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III》的话,将会加剧银行业收缩,形成经济衰退银行业收缩经济再衰退的正反馈,全球经济不太可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为缓解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压力,巴塞尔委员会已数度推迟协议生效的时间,并降低了流动性要求,为经济增长做出妥协。但显然还不够。银行业可能还需要表现得更加激进一些,甚至逆势扩张,才能刺激经济复苏,带动经济体走出泥潭。这也将导致银行业资产质量进一步下滑。
好消息来自于央行。美国、英国、欧洲及日本等主要央行相继宣布无限期宽松,实际上充当着市场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全球银行业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最终会转移至央行,由央行进而全体货币持有者承担潜在的损失。这一点在欧洲央行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为降低重债国的国债收益率,欧洲央行先宣布了两轮LTRO计划,接受无法在市场中流通的资产作为抵押物,并提供低息长期贷款,之后更誓言“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推出OMT计划,动用无限火力为重债国兜底。计划虽仍未成行,效果却是显著的,若欧洲能够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重新寻找回竞争力,欧洲央行需要计上首功。
现在围绕全球银行业的问题是,全球经济到底何时能够实现复苏?依照危机后G20所达成的“逆周期调控”共识,也只有在经济复苏之后,才能着手考虑降低银行业风险、避免下一场危机等事宜。全球银行业当前虽然没有看上去那样稳健,但在经济不景气时,可能还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才能寻求到经济增长,将主要经济体拉回正轨。在此之前,不稳健可能要比稳健来得更有意义一些。
前述巴塞尔委员会的报告覆盖了32家欧洲银行和13家美国银行,横向比较,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要远好于发达国家的同行们。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同期(截至2012年6月)中国银行业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41%,总资产与权益之比大概为15倍。可谓是一枝独秀。这可能也是中国金融系统幸免于危机的原因之一。考虑到中国国有大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差点“技术性破产”,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全球银行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稳健。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业的情况要好于发达国家的同行,在风雨飘摇中,这也算是一种安慰。
作者:安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