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抱怨渠道“勒脖子”
2013年03月25日02:1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原标题 [私募抱怨渠道“勒脖子”]
在资产管理行业,作为强势渠道最典型代表,各大银行几乎成为“众矢之的”,被口诛笔伐。银行收取的尾随佣金令公募“直不起腰杆”,私募基金也对银行渠道的强势大感无奈。日前在深圳召开的第七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多名私募基金经理抱怨“为银行打工”。
银行等渠道对基金管理费的分成比例越来越大,一些新成立或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支付给渠道的尾随佣金最高甚至达到了七成。天相投资统计显示,2011年64家基金公司支付给渠道的客户维护费高达47.41亿元,基金公司支付给银行的尾随佣金占整体管理费收入的17.29%;而2010年,渠道佣金总额为46.40亿元,占管理费收入的16.11%。在公募业整体减收的情况下,交给渠道的佣金却在增加。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去年以来银行渠道的收费仍在继续增加。该人士甚至表示:“我们公司市场部员工最怕的就是和银行打交道,既要"装孙子"伺候人,还要和对方大费口舌,美其名曰"谈判",费用高了回到公司则仍然要挨批。”
前一段时间,在私募募资过程中基金经理最操心的是“账户成本”,也就是信托公司收费,这占了阳光私募发行成本的最大比例。如今信托开户放开,信托收费逐步回归理性,但银行等渠道费用又变成新的“大山”压在私募机构头上。
有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深圳私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目前通过银行发行私募产品,一方面1%的认购费肯定是要付的,这部分成本由客户直接承担。另外,投资顾问常常还要“自掏腰包”补上0.5%的发行费用,作为对银行客户经理的激励,这还只是一次性发行成本。等到该私募基金产品赚钱后,银行还要从私募机构的浮动报酬中分成较高的比例。据该人士介绍,某银行私人银行部门联手国内知名私募机构发行了一只信托私募基金,20%的投顾浮动报酬中,私募只能拿到12个百分点,银行要拿去8个百分点。
而据私募业内人士介绍,强势渠道并不只有银行一家,一些第三方销售机构往往在与私募机构的谈判中也表现出强势地位。第三方销售机构在接受客户委托后,再认购私募机构发行的产品,不仅要收取1%的认购介绍费,也要从私募机构手中获取浮动报酬分成。按照惯例,私募机构享受20%的收益分成,实际操作中信托公司往往要拿去不超过2个点的浮动报酬,第三方销售机构的要价通常是分走2到5个百分点的浮动报酬。
对于内地渠道的垄断,有香港对冲基金经理则认为,渠道与投顾是一只私募产品最重要的两端,银行等渠道强势一点,要价高一点完全正常。有5年香港对冲基金操盘经验的双子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袁毅强介绍说:“双子星基金给外部渠道支付的认购介绍费是客户认购基金总额的5%,是内地认购费一般标准的5倍。香港对冲基金认购费普遍在2%~6%之间,平均约3%。”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