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走到今天,还要怎么改?怎么攻坚?中外人士都很关注。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第一站选择了深圳。这是他当选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赴外地考察。第二天,他轻车简从,来到莲花山向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
政协委员们同大家一样,很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广东考察走的路线恰同20年前邓小平曾走过的路线,颇具深意。特别是,当委员们读到他在考察时强调的“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更为兴奋。十八大以来,政协委员围绕怎么样改革攻坚,已经发表了许多意见,引人注目。
●经济学家 厉以宁
当前一些唱衰中国的论调不应轻信
对于那种“中国人口、资源、改革三大红利耗尽”的说法,厉以宁委员认为是不对的。他的看法是人口红利可以通过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继续获得;改革红利可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继续获得;土地、矿产资源虽然会减少,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用之不竭的资源。所以,中国新的竞争优势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良好的制度环境。
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实现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翻番,关键在改革。
发展的动力分为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两者是不一样的。要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必须依靠改革,建立良性机制,而不应单纯依靠宏观调控。改革的关键是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目前政府管得还是太多,特别是审批太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宋晓梧
倒退和停滞没有出路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此宋晓梧委员的见解是,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转轨,必然经过政府逐步放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存在政府与市场边界不够清晰的问题。但由于前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等所积累的弊端日益显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地方GDP竞争致使地方政府实际成为资源配置主体,由此助长了无序竞争、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政策过分向资本倾斜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为权钱交易提供了制度性平台。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当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方面下功夫,明确界定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如企业经营决策等,坚决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如基本公共服务等,切实管好。要深化相关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打破各类行政性垄断,形成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利于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并从制度建设上抑制腐败行为。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分配差距过大的现象就倒退回计划经济平均主义,也不能因为GDP的高速增长就停滞于粗放型发展方式,倒退和停滞没有出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一切积极性增加财富,让社会各阶层合理分享财富。这些做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