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安博三名外籍董事向董事会呈交辞职信。消息的发布之时,正当安博近日收到私有化要约股价暴涨53.47%的利好局面下,董事突然集体辞职,致使安博股指早盘一度遭遇下挫17.42%,这也引发了各界对于安博教育“私有化”行为的质疑。
董事辞职,恰逢“私有化”如火如荼开展之时,加之三位董事所代表的机构共占股达27.7%,在盛行的“洋和尚会念经”的心态映照下,自然引发不小的猜疑。
不过,身处漩涡中心的安博教育管理层却是另一番景象。按照分析师的说法,安博教育上市之后,对于未来业务发展规划,“洋董事”与创始管理团队始终存在分歧,几位“洋董事”没有任何中国市场经验,对于中国的教育市场不熟知,更不知晓中国教育体系与国外义务教育体系的根本区别,为了迫使管理层遵从他们的设想,拿辞职说事儿成了自以为是的“杀手锏”。
实际上,安博的状态并非个案,面对资本市场不振、做空公司胡乱出击的局面,自2011年开始,中国概念股逐渐掀起“私有化”风潮,截止到2012年底,有近30家公司退市,其中包括分众和盛大,以及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与其被你玩,还不如我自己不和你玩了。”
“在美国上市融资、接受‘洋董事’的帮助,这是中概股赴美上市的两大动力,但是这两大动力越来越难以另中概股企业满意。”分析人士指出,“洋董事”的作用从当年最早开创这条路径的搜狐、新浪两大门户开始就存在严重问题,两家公司都闹出了创始团队与洋董事之间的矛盾。
而在融资层面,2011年来,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认可始终“摇摆不定”,不仅众多公司估值过低、股价低位徘徊,而且普遍交易量偏低,众多公司股票的换手率或成交量不到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1/5。
这或许才是安博教育管理层没有太多兴趣陪这些“洋大人”玩下去的根本原因了,以“辞职”逼宫创始团队、管理层妥协,在市场气势如虹、资本饥渴症下可能管用,但是在这两大动力都丧失了之后,只能是自说自话的游戏了。
回过头来看,对于这些洋股东来说,安博“私有化”消息之后,股价持续走高一度上涨超过50%,成交量也由日均16.33万股放大至209.00万股,加上国内“习李新政”已经提出大力支持教育产业的发展,无论是资本市场表现还是公司业务前景的预期,都可谓一片光明,身为操盘老手的他们,不可能看不出来,这时候离开,只能说是太不懂中国市场和国情了。
对于安博教育来说,说不定倒是个重大利好,一方面,老外董事离职,投资方与核心管理团队意见不统一的状态彻底终结;另一方面,安博既有上市平台、又有资本优势,创始团队又重新执掌管理权,前景可期。
“创始人团队在风口浪尖上把握主动权,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存之本。细数那些与安博教育不同,遭致被董事会、投资方逼宫的创始人们,我们不难看出,资本是把双刃剑,创业者与投资人、董事会也是博弈关系。要么自己占据主动权把企业做大做强,要么就是投资人占据主动权,按照资本化运作,不断偏离企业家最初的初衷。”一位熟谙该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如此评价。
“中华英才网的张杰贤、Mysee的高燃、智联招聘的赵鹏、酷讯网的陈华、世纪佳缘的龚海燕……”行业人士指出,过去十多年间,创始团队因上市遭遇“洋股东”狙击而离开公司的,最终往往以两败俱伤结束。
这不得不令整个行业和资本市场反思,在中国运作的“洋股东”是否能适应中国本土的企业发展模式、并运用通用国际资本运作模式的在中国成功的发展?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面对SEC对中国企业越来越严苛的检查、做空公司越来越熟练的指控操作,“洋股东”能否顺利应对?
显然,如同上面分析的,资本和管理协助,这两者直接决定了中国企业是否需要“洋股东”,如果完不成这二者,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洋股东”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而在私有化与创始人、管理层的博弈中,恐怕不会像前些年那样拥有绝对强势的话语权,这一点,从分众、盛大、阿里巴巴的私有化路径中就可略窥一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