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在《经济学人》看来,阿里巴巴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国内,而这种威胁不是竞争,而是监管。比如反垄断,比如阿里巴巴手中掌握的数据信息与金融信息安全等等。
这一周,先是光伏巨头无锡尚德的破产重组报道铺天盖地,曾经被评为中国首富的施正荣再度成为焦点,为“中国首富”系列的企业家添加了新的篇章;随后,周五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用封面报道了阿里巴巴,把阿里巴巴的故事讲述给了世界,描述了阿里巴巴的机遇和挑战,称之为“阿里巴巴现象”。在中国,关于阿里巴巴的报道从来不缺少新闻噱头,而由《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把阿里巴巴如此介绍给世界却颇为不同。
与前辈记者攀谈,谈起中国企业走出去,谈到“世界级”这个概念,他说:在中国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家能称之为“世界级”的企业家,而马云是其中之一。仔细想想,中国的企业家放到世界企业家舞台上,有何突出特点足以凸显其中?脑海中闪过一个个中国企业家,在中国叱咤风云的他们,一旦放到国际舞台上,哪怕与世界一流企业的业绩比拼能够不落下风,但也不过是跻身于一流,用英文表述是“one of”的概念,而不是被人们提起就知道是“the one”的企业家。仔细体会,这两个英文词组的内涵是不同的。这一点不仅是实业,哪怕是娱乐行业、科学研究也同样如此,国人对奥斯卡、诺贝尔等各类奖项的执念可见一斑,李安、莫言的成功在中国成为了the one,而放在世界却不过是one of。
可对马云和阿里巴巴没法做出one of的划分,对阿里巴巴很难归类。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时,中国尚未入世,世界工厂的名声尚未传响,可是,阿里巴巴目的又是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通过这个平台成为世界市场。尽管人们如今更为熟知的是淘宝和天猫(淘宝商城)在国际上有eBay做比对,但是商业模式的不同也让两家公司很难分类到同一项下。
《经济学人》同样需要噱头去报道阿里巴巴,其中一个噱头就是市值。有分析师做出了阿里巴巴未来上市市值550亿美元到1200亿美元的区间预测,而如今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腾讯市值约为620亿美元。更何况阿里巴巴有充足的概念去讲故事,比如仍然飞速成长的电商市场,根据摩根斯坦利统计,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每年增长120%。如今中国网上消费的人群有2.5亿,3年翻了一番多;中国的网络渗透率2012年是43%,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是7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有足够的空间供阿里巴巴成长壮大。分析师进而认为,未来通过阿里巴巴平台每年处理超过1万亿美元的销售,所以阿里巴巴的故事变成了如何描述未来潜在市值第一的公司。看看2009年的苹果市值900亿美元,如今是4200亿美元,谁说大象不能翻番打滚呢?
何况还有大把新概念,比如阿里巴巴进军金融、供应链管理的故事。阿里巴巴已经向在阿里巴巴平台上交易的商家发放贷款,坏账率在2%以下,未来有望向消费者贷款。而到了大数据时代,三马(平安马明哲,腾讯马化腾、阿里巴巴马云)卖保险的故事激发的想象力同样惊人。
《经济学人》描述的阿里巴巴成长故事,对阿里上市过程中的信息透明、走向国际时遇到的国别对待,国人也大都知晓,可是在《经济学人》看来,阿里巴巴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国内,而这种威胁不是竞争,而是监管。比如反垄断,比如阿里巴巴手中掌握的数据信息与金融信息安全等等。
如今的阿里巴巴还是个成长的快乐青年,但难保“四十大盗”早已瞄准了这五钻的王老五,在“冲皇冠”的过程中制造点障碍,最悲惨得莫过于“冲冠不成反被销号又无处申诉”的结局了。The One千万不要变成The End。
(作者系资深财经媒体人)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