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要在亲戚家或出租房里住上一段时间,但我们支持政府这样做,这里早就该好好清理了。”西安市未央区西叶寨村村民如是说。从去年年底开始,为了支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他们的家都在整体拆迁的范围之内。据悉,目前未央宫遗址内的9个村已拆迁完毕,计划3月底前启动安置房建设。
申遗是遗址保护的机遇
未央宫是汉长安城的皇宫。汉长安城修建于公元前202年,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北郊10公里处,城内面积36平方公里,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列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遗大名单,要求2013年6月底前完成申遗各项工作,2013年7—8月接受国际专家验收。
不过,遗址的情况并不乐观。西安市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唐龙坦言,整个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内有54个村、5万多人,村子与遗址交相叠压。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涌入,各种建筑、道路不断增加,遗址受到蚕食和破坏。在他看来,“申遗是保护遗址的一个最好机遇”。
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想得更长远。“遗址保护要统筹考虑自然环境、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问题。”他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条件有着明确的规定,包括区域内环境整治、道路系统建设、遗址保护展示、博物馆建设等各个方面。“像汉长安城这么大的区域,要继续用过去的经验和思路显然不行,必须要探索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40多亿元资金缺口
申遗不是喊口号,背后隐藏着强烈的资金需求。
到2013年春节前,未央宫遗址丝路申遗区已完成了9个村、近4000户村民的拆迁安置协议签署和搬离工作,同步完成区域内80%的企业搬迁协议签订工作,已兑付拆迁资金近10亿元。
然而,对于整个申遗过程而言,资金短缺问题依旧难缠。拆迁村民需要安置,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已确定把西安市北三环以北的一块地作为群众集中安置用地,2400多亩土地的征地协议签订工作也在春节前完成。按照与村民的协议,安置房必须在30个月内交付给被拆迁的村民。
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毛新亮说,目前已筹集12亿元作为整个申遗项目的启动资金,其中包括:向市财政借5亿元,未央区自筹1亿元,贷款2亿元,引进社会资金4亿元。
但这些钱还远远不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未央宫申遗有十分明确的要求,除了遗址内的村民搬迁,企业也必须全部迁走,8.58平方公里的遗址区必须做到:垃圾清理,坟头平整,地坪修复,树木移植;以考古探明为标准的汉代道路恢复,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等等。“动一下都需要钱。”毛新亮说,“整个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项目需要资金125亿元。”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西安市政府正在想办法。毛新亮说,西安市在遗址区以北的火车站附近,划拨了3500亩地作为管委会的平衡用地,按照每亩200万元的市场价格,可以筹集70亿元资金,按项目的总体要求,还存在4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
管委会副主任席正赢则表示,一个欠发达地区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光靠自身的力量确实有些捉襟见肘,希望国家从保护大遗址层面支持未央宫申遗。
大遗址具有长远价值
“像未央宫这种大遗址保护,投入一向巨大,容易给地方带来压力。”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坦言,“大遗址是具有长远价值的宝贝,保护它是社会公益行为,不应因短期的经济效益问题而将其视作包袱。”在他看来,从长远角度,大遗址将为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契机,带来地区相关产业的强大发展后劲。
理想丰满,现实却骨感。仅就目前而言,大遗址旅游等相关产业开发并不“火热”。考古现状和游客素质,被一些专家视为主要原因。
“中国目前考古方面做得并不充分,很多大遗址在考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做好大遗址保护,是为将来的持续考古保护好"阵地"。”郭旃认为,大遗址是可以不断探索历史奥秘的一座富矿,“每个大遗址都是一本可以不断读出新故事的"史书",都是历史的宝藏”。
而根据国外经验来看,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这种“断壁残垣”式的大遗址虽然景致不如一些自然景观,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将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从这一点来看,大遗址的旅游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递增。”郭旃说,“这种长远的经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落实到具体的保护工作,有文保专家表示,首先要保证遗址本体的真实性,可以在周边建一些庄重的建筑以示重要,而在其遗址上,可以采取地下部分不动、地上部分标识的做法,尽量不要复建或添加多余建筑。此外,要做好遗址保护的管理规章制订,处理好遗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