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高达7.10万亿元理财资金有望再加上一道风险“防火墙”。 3月25日,银监会一纸《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详见21世纪网《银行理财监管升级版出炉 “非标债权资产”投资新规力促理财转型》),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业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务坚持“限额管理”原则,即理财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一夜间成为中国泛资产管理行业最新“热词”。
由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指向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这意味着,过去一年飞速扩张的银证、银基、银保等通道类业务,相当部分有望纳入有效监管轨道。
然而,银监会此番监管新规有更为深层的内涵和外延。
“通道业务增长过快确实有隐患,但仅仅规范通道业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3月27日,一位国有大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新规并不是简单限制要把各类通道业务掐断,而是要对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非标债权的行为进行规范。”
一如市场此前预期,监管新规将推动银行理财向着“阳光化”、“规范化”和“协调化”的方向迈进。不过,7.1万亿银行理财产品投向非标债权资产到底有多少?
据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罗景分析,截至2012年末,行业理财产品余额为7.1万亿,按照债权、权益类投资占40%计算,“非标债权”约为2.8万亿。
中金公司分析,银监会关于“非标债权”不超过理财余额的35%或总资产的4%的规定,对银行理财市场的总体影响不超过3500亿;同时,“一一对应”原则给予存量业务将近10个月的宽限期,银行理财业务平稳过渡难度不大。
银行业监管人士杨祎27日也在其微博上点评道:监管部门规范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两大出发点:一是堵住跨机构合作规避贷款管理监管要求的漏洞,避免信贷过度投放;二是规范银行代客理财业务,去掉虚假繁荣部分。
从通道到“非标债权资产”:倒逼银行理财转型 过去一年,银行代客理财业务已经面临“虚假繁荣”的质疑,截至2012年末,各银行共存续理财产品3.2万款,理财产品资金账面金额7.10万亿元,较2011年末增长约55%。
这其中投向所谓非标债权资产的理财产品不在少数,原因是商业银行找到了新通道。
过去一年,借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之机,商业银行寻找到了规避银信合作监管规定(2010年“72号文”)的新通道,大量通过银证、银保、银基合作投资于票据资产或其他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借以开展项目融资。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114家证券公司中,有85家开展资管业务,整体券商资管规模已达到1.89万亿元。其中,定向资产管理受托资金为1.68万亿元,比2011年底增长了1190%。
证监会此前透露,此类业务绝大多数属于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规模大概是1.5万亿元,占到券商资管规模的近80%。
当然,并非所有的银证合作都投向了非标债权资产,但毫无疑问,该通道类业务,通用的模式是银行理财资金通过投资于券商成立的资产管理计划,间接投向票据、信贷类资产或其他资产。
在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看来,个别银行通过跨行业交易、跨机构合作进行风险资产腾挪或转移,借以规避贷款额度管理等相关监管要求,银行理财沦为银行“高息揽储”或“变相放贷”之工具,蕴含的风险不容小觑。
早在1月下旬,银监会内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座谈会上,监管机构对就对上述新型通道类业务做出监管安排,要求商业银行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审慎决策,合理安排交易结构和投资条款,同时在产品说明书中应按“解包还原”的原则,充分披露实际投资的各项最终标的资产种类及投资比例。
这与此番新规重申理财产品与投资资产一一对应,单独管理、记账、核算的逻辑是相一致的。
正如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在其微博上点评,有了这个文,银行募集的资金投向哪里就有了规定,特别是现在问题较多的不透明资产池问题,每只理财产品都要独立核算,单独投资运作,更能保护消费者权益。
杨祎也认为,从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看,跨机构合作是创新方向,但如果银行只盯住信贷类资产,短期虽能形成规模,投资管理能力未真实提高。此举应该可以促使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