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别让政府的难处成为不作为的借口
政府也有苦衷,这是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昨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感慨。在民营企业家论坛上,这位书记肯定民营企业对于佛山发展的重要意义,视其为政府的衣食父母,但也坦承各自的处境有所差异,并期待民营企业家理解政府的难处。
政府也遭遇了企业遇到的问题,在这位以挺民营企业见称的书记看来,“机制越来越僵化、关系越来越复杂。”至于其表现,其中之一就在于对企业缺乏了解,“很难了解企业家市场拼搏的竞争,不理解他的时间成本,不理解他的不可预见风险的压力。”问题非一朝一夕的结果,或正基于此,李贻伟甚至寄希望于企业界加入到政府,从而彼此理解,化解分歧。
这样的观点并不鲜见,拟人化的修辞让人倍感亲切,是的,政府似乎也有人格化的一面,它们也存在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需要我们去宽容和理解。而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单元,无疑对政府角色扮演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在现代社会,企业之间须确保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诸种公平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的作为,另外对于经济环境也提出了相应要求,经济行为为“看不见的手”所左右,对政府那只有形的手则充满警惕。惟有如此,经济领域正常竞争的生态才得以形成,市场经济才名符其实。然而,政府对企业的作用注定是硬币的两面,诚如西方政治家所言,“不要指望政府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佛山市委书记道出了此种现实,似乎确有其道理。
用相对现实的眼光看待和理解现状,对于企业而言,或是理性的选择,然而,结合当下中国社会之现状,不难看出,论者苦口婆心的表象下,难掩其留下政府不作为的印象。若草率同情,理解,甚至是得过且过,未必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经济环境。必须指出的是,当前民营企业对政府的诸多不满,尤其在诸如行政审批制度领域改革的呼吁,并非一时热情所致,而是问题长期积累,政府角色长期错位的结果。政府顺势而为,积极行动,规划并推进改革的细枝末节,不是政府给予企业的特殊福利,更不是恩赐,而是其对历史反思的结果。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该工作早在2001年就已全面启动,在艰难的改革进程中,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曾出现反复甚至是倒退。旧的审批事项取消,新的审批事项却持续滋长。此种怪圈之所以出现,主要责任就在政府身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曾就此分析,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进入调整政府自身权力配置的“深水区”,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格局,没有革自己的命的决心和勇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难以深入。
政府找准自己的位置并非一日之功,须自身戮力,也须民间给予一定压力。改革需要成本,诸如利益,或如时间,社会的批评难免贯穿始终,这些指摘或有一定道理,或是纯粹的情绪宣泄。政府能做的,就在于通过实际行动回应批评,恰如其角色定位所昭示的那样,作为现代社会的最大服务商,其与民众所构建的契约关系,与社会、市场等主体的角色关系,注定了它将持续遭遇拷问,政府能做的,就是通过涓滴进步,换取民众的信任。
当下中国社会,政府在社会的微观管理领域尚待完善。“不要试图过分做过界的事情,我们不要去摇树,让企业能开花就开花。”地方执政长官主张这样的观点,足见其对于经济发展规律有所洞察,尽管它并不新颖,在现实中要真正贯彻却不容易。微观领域如此,民间对诸如公平正义之类的诉求显然也难以满足。恰如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一段“不求人”的发言博得满堂喝彩,当佛山市委书记表态,希望“让所有大小企业都在这个地方得到一个公平处理,而不需要找关系”,事实上,这不仅反映了民营企业家的诉求,也代表了当下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朴素愿望,书记若熟知中国社会的改革历程,定知道芸芸众生如今并非在为难政府,他们的所思所想,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这应当成为政府自我改善的动力,而不该是它沉重的包袱。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