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涌 北京报道
发病率城市高,死亡率农村高
《21世纪》:目前我国的癌症形势具有怎样的特点?
王贵齐:2012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表明,我国去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为300万,预计到2015年,将接近400万。另外,城乡地区的肿瘤发病与负担差异显著,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而死亡率则是农村为高。可以说,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肿瘤的问题将给我国居民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沉重负担。
当然,除去年龄因素后再来分析,可以看到20余年来癌症的发病与死亡趋势大体平缓。所以,造成我国癌症发病死亡的增加,主要应该归因于人口的老龄化。
但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医疗条件的改善,食管癌及胃癌等的发病及死亡有所下降;但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等又造成肺癌、乳腺癌及大肠癌的明显上升,这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1世纪》:面对这样一个比较严峻抗癌的形势,有哪些工作亟需开展?
王贵齐:首先我们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应继续加强癌症发病及死亡登记工作,特别是提高数据质量,为制定肿瘤防治策略提供详实的数据参考。同时,需要尽快建立以医院为单位的肿瘤发病与死亡申报登记制度。
从政府的角度讲,我认为需要整合资源,强化政府领导、多个部门合作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癌症防治工作体制;国家应该出台有经费保障的全国癌症防治行动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卫生部门应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再有非常重要的是,继续开展并不断加强一些已经开展的肿瘤防治项目:加强控烟,预防肺癌;继续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预防肝癌;普及提高内镜技术,加强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早诊早治工作;提高宫颈癌的筛查质量;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乳腺癌筛查方案,逐步开展乳腺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
防治关键在基层
《21世纪》:实现“早诊早治”,这应该也是在强调预防机制在抗癌当中的作用吧?
王贵齐:当然,预防在抗癌当中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宣布: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预防的作用可见一斑。
目前,我国专业的癌症防治体系是在卫生部领导下有一个大致的布局:正在建立的国家癌症中心,各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及肿瘤医院,以及CDC所属的慢病防治部门,还有民间的中国抗癌协会及中国癌症基金会等。
但我们国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到医院就诊的几乎90%以上均是中晚期恶性肿瘤,致使近几十年来大部分恶性肿瘤的的治疗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早期病例投入成本低,且大多数早期肿瘤治疗后5年生存率大于90%,明显优于中晚期肿瘤。
不过,早期肿瘤无明显症状,如果病人不主动进行相关的筛查与检查,很难发现。这除了需要公众把健康意识转变为健康行为,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的筛查及早诊,关键就是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筛查预防体系。目前部分基层地区工作比较薄弱,癌症防治投入不足,各方面的资源也未能得到有效整合。
《21世纪》:这样看来,我们现在距离预防为主还有一定的距离。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王贵齐:要政府主导,要从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从而实现全社会多部门协作积极参与、城乡并举的局面。同时也要关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并逐步将健康意识转变为健康行为。
当然,肿瘤的预防关键还是在基层。要从过去的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实际上,了解了中国癌谱的变化趋势及地域性分布特点,我们是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重要的就是把基层医务工作者健康守门员的特点发挥出来。
我认为未来国家在推进医改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和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这是加强我国卫生工作的网底。
作者:刘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