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银行,恨银行家
2013年04月10日11:50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公共话题总是很粗放的。公众的注意力有限,而细节总容易混淆。宁可要明确但错误的立场,这样至少可以传达信息。越是尖锐和高调,就越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越容易得到传播,越容易给争论定调。
就拿银行监管争论来说吧。如今,银行家是人人喊打。但银行业务也令人困惑。因此,任何批评家,只要他能吹散银行家“撒”在其业务身上的迷雾,把银行家描述得既无能又恶毒,就能找到听众。批评家的观点应该杀杀银行家的威风会引起广泛共鸣。
当然,银行家可以忽视批评家和公众,在正确的时间把钱用于游说,保持自己的特权。但是,银行家每每反应过激,好像唯恐自己不能被视为流氓。他(通常银行家都是男性)警告公众,即使最温和的银行监管都会导致我们所熟悉的文明崩溃。尖锐的批评在继续,而公众仍旧是乌合之众。
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一点。在当前危机之前,大量银行以极高的杠杆水平经营,有时债务/股本比率甚至高达30:1(或以上),债务中很大一部分是短期债务。你可以合理推断,银行股权资本太少了,安全边际太窄了,必须以合理的监管措施改善银行的资本。
但分歧就在这里。批评家希望银行大大降低杠杆,特别是短期借款;事实上,一些人希望银行全靠股本经营,认为那样系统就安全了。银行家反驳说,他们必须为他们所发行的新股本带来更高的回报,于是更多的股本会增加资本成本,迫使他们提高贷款利率,而这又会抑制经济活动。
双方在公共争论中都不尽正确。银行家并没有提到现代金融学的一条基本公理:风险来自银行持有的资产。根据莫迪里阿尼-米勒(Modigliani-Miller)定理,为资产融资的债务和股本组合并不改变融资的平均成本。使用更多“便宜”的债务,则股本变得风险更高、更加昂贵,而总融资成本不变。使用更多股本,则股本杠杆率更低也更安全,这导致投资者对持有股票的回报要求更低,而总融资成本仍旧不变。换句话说,给定银行资产的现金流,银行价值并不因这些现金流如何在投资者之间分配而不同,因此更高的杠杆并不能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如果银行家的公开论点是错的(他们肯定对此心知肚明),为什么他们还偏好短期债券融资甚于长期股权融资呢?批评家会说,这是因为债务的税收优惠所致,或是因为银行太大而不能倒。但这类论点经不起细究。如果是利息可扣税让债务变得更具吸引力,那么银行家应该对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无差异。但他们似乎更偏好前者。
类似的,太大而不能倒的银行不会在乎与债券融资有关的倒闭风险。但是,这仍无法解释他们为何偏好短期债务。毕竟,如果银行家以盈利为目标,批评家关于股本的好处的论点也同样站不住脚。当然,给定一组银行资产,提高股本能够降低倒闭风险。但倒闭并非总是坏事;一个经营全股本融资银行的银行家不需要偿付任何投资者,他更可能承担无保障风险。需要偿付或展期债务能带来纪律,给银行家更高的激励谨慎管理风险。
比如,2008年华盛顿互惠银行在无节制地发放贷款后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一宗银行倒闭事件),不是因为股东决定让它倒闭,而是储户不再信任它。如果该银行是全股权融资银行,其管理层要摧毁多少价值?
总之,这个问题事关权衡。太多短期债务让银行更有可能倒闭,而太多股本意味着银行家摧毁价值的力量得不到约束。真相存在于当今严苛批评家和不忿银行家各自立场的中间点,这或许就是为何一千多年来温和负债银行一直是西方经济的特征。不能让我们对银行家的不齿去摧毁银行。
(作者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印度财政部首席经济顾问,著有《断层线》。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3.)
作者:拉古兰·拉贾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