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涨价潮”折射中国式“门票经济”之惑
2013年04月10日14: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清晨的湖南凤凰古城烟雨濛濛,打着伞排队购票的游客排成长龙。队伍里的导游熊一峰是10日首批在凤凰古城购票的游客,“门票制度的调整,让购票的难度增大了,排队时间更长了。”
另一边,凤凰古城民族服饰店的老板赵超也犯了愁。他告诉记者,很担心新的门票制度实施后,入景区的游客会减少,店子的生意很难支撑下去。“希望依然可以免费游古城,和从前一样。”赵超说。
4月10日,凤凰古城“免票游览”成为历史,游览古城和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从此需购买148元/人的门票。
2007年,中国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今年恰逢景区门票“三年限涨令”的第二个“解禁年”,年初以来,中国不少景区掀起了一波“涨价潮”:扬州瘦西湖景区票价由120元升至150元;江西婺源景区通票价格由180元上调到210元;四川峨眉山旺季门票从150元升为185元,淡季票价从90元升到110元;湖南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景区门票价格都上调20元……
从业11年的导游张晓说,面对景区门票“节节高”,游客们有无奈也有抱怨,最大的问题在于某些景点存在“提价不提质”的现象。张晓举例说,江西某景区2004年之前门票是30元,2008年涨到了120元,可是景区除了修缮了大门,增加了一条需要游客额外掏钱的索道,没有整改提升。
业内将景区强设大门、修缮外围的方式戏称为“圈地运动”,“也就是为了收门票,所以人为地在景区设一扇门,加一下不必要的人为景观,”张晓说,在门票经济的驱使之下,景区价格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很多时候并无必然联系。
门票经济也给旅行社的经营带来尴尬。“门票一涨,旅行社报价就得跟着"水涨船高"。报价一高,游客参团兴致就减少了,”湖南海外旅行社总经理刘韧告诉记者,一些规模较小的旅行社为了防止客源流失,提升竞争力,只好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
另一个问题在于,国内景区涨价后相比出境游失去竞争力。刘韧介绍,出境旅游一般包机居多,而包机游的成本主要控制在旅行社手中,所以往往价格比较稳定。“去泰国现在报价3000多,涨价之后去海南岛也是3000多,有游客会想,既然钱差不多,国内到处都人头攒动,出国玩一玩不是更好吗?”
张家界景区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门票涨价,有运营成本的因素,但更多是源于景区提质扩容的需要。“提质扩容的背后,最大的无奈在于门票收入分成部门太多,可用于景区建设的部分比重太低。”
《武陵源核心景区门票价格构成表》显示,票价180元被分成了大门票、环保车两大项,涵盖14小项,而费用执收单位竟有六家之多,包括政府部门、景区和多家公司。
为了将门票上涨带来的负面效应减至最低,许多旅行社开始另辟蹊径,打造特色线路,发掘尚未被开发的旅游景点,以此规避涨价带来的损失。刘韧说,这样的方式虽然有一定效果,却仍存在偶然性,“毕竟线路不是时时有的”。
“国外许多景点都是免费的,目前中国大部分景区还是依赖门票这种刚性收入。景区要发展,投入要加大,门票就跟着涨,这是发展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但无限制一涨再涨绝对不可行,也是不可持久的。”湖南省旅游局市场运行处处长龚铁军说。
龚铁军说,旅游有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交通和门票是刚性收入,也就是“行”和“游”,要谋求长远发展,还是应该从其他四个因素入手抓收益。
张晓告诉记者,每次带团去杭州西湖,因为不收门票,客人反而愿意停留更长时间,“其实在西湖很多东西也是要花钱的,但是因为门票免费,所以游客来得多,花钱花得乐意,反而更好地带动了经济效益。”
龚铁军建议,景区应大力发展娱乐和购物,打造游客参与性项目、观赏性项目,加强对购物环节的规划和监管,才能拉动消费,“总的来说,应该在景区提质和多元创收方面下功夫”。(记者袁汝婷 明星)
作者:袁汝婷 明星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