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湛江市长王中丙激动地亲吻核准批文。 |
早报记者 胡苏敏 发自北京
“部分行业已出现绝对性和长期性的产能过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钢铁行业。”4月1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在北京说,“这一类(指绝对性和长期性)的产能过剩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从没有碰到过。”
当天,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下称“冶金规划院”)主办“2013(第四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冯飞说,“(钢铁行业)既有产能加上在建产能,将来可能超过10亿吨,目前的产能已超过未来可能出现的消费峰值,这就是绝对、长期的过剩,无法通过时间的推移来化解。”
在同一场合,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也指出,中国钢需求很难超过9亿吨,更不会达到10亿吨以上,即使今后需求有增加空间,“但这空间远远消化不掉已有产能”。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创新高,达到7.17亿吨;而产能方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给出的数据是9.7亿吨。
钢产量“骑虎难下”
产能过剩格局下,中国钢铁行业去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根据中钢协数据,2012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0.04%。
“原想今年一季度(情况)会有所好转,但行业形势依然没什么改观。2月份粗钢日产量达到220万吨,这是奔年产8亿吨在干!”中钢协党委书记刘振江认为,行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钢产量过高,“骑虎难下”。
在冯飞看来,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集中度低,以及企业竞争手段单一、靠拼价格,这三个因素叠加使得钢铁行业、企业的效益急跌。“跟国际上比,中国钢铁的产能利用率还是在国际合理区间的下限,但组织结构过于分散,500万吨以上的钢铁37家,国际上才20多家。”
李新创指出,中国钢铁产能还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特点,板带材品种过剩和部分下游行业用钢品种过剩,部分高端钢材品种却供应不足。
他举例称,2012年,造船、铁道用钢需求不足,热轧宽带钢轧机、中厚板轧机和轨梁轧机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4%、69.4%和68.4%,过剩情况较为严重。同年,中国进口钢材1366万吨,其中板带材仍是进口量最大品种,占比超过85%,特别是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镀层板、冷轧薄板带、中厚宽带钢和电工钢板的进口量排在前四位。
不过,刘振江也提醒,要警惕9亿多吨的产能都往所谓现代化、高档次发展,“那就是高水平过剩,是没有效益的高科技,是瞎投入!”
刘振江还透露,中钢协正在组织编写“中国钢铁工业2020年发展愿景”。
显然,产能过剩是一块心头大患。“(过剩问题)如果到2020年还没有解决好,不知道那是什么样子!”刘振江说。
地方“异化”投资
行政审批制度被指是钢铁行业无序发展的幕后推手之一。有观点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既没能满足市场的合理增长需求,也没有遏制住过剩的产能。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在论坛上谈到,这些年“行业管理有三个缺失”:一是行业管理方法已不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二是布局规划难以落实;三,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不完善。
他以去年饱守争议的湛江、防城港两大项目获批为例说,“想当初,规划是上上届政府做出的,2008年3月批了湛江、防城港两个路条,那时候(2007年底)的产能才4亿多吨,结果这两年到了7亿多吨。”
冯飞认为,产能过剩背后的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靠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地方政府以土地优惠、投资补贴甚至矿产资源的赠予等方式来吸引大型项目落地,从而放大了企业的投资预期,而且使部分企业看中投资项目以外的土地矿产等资源,造成投资行为的异化。”
重塑监管制度
近日,工信部在官网上公示了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下称“规范条件”)的第一批45家钢铁企业名单。事实上,工信部在2010年6月即推出了规范条件,试图在“十二五”末将80%左右的现有钢铁产能纳入到规范管理范畴。
被问及该规范“是否能有效扼制产能”时,骆铁军坦言:“控制产能得靠多种方式,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未来淘汰落后产能,环保标准被寄予厚望。今年2月,环保部出台治理大气污染“最严新政”, 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企业实行特别排放限值。对此,骆铁军表示,工信部也要和环保部衔接,两个部委一块儿搞。
冯飞认为,对过剩产能“治本”之策要着眼于建立新型准入制度,重塑监管制度。第一是放松经济型限制,加强能源资源环境保护,要改变以经济性管制为主的方式,转到以社会性管制为主;第二,之前重前置审批、轻过程监管的状况,要转变成以过程监管为主。此外,还要强化政府的信息披露和服务功能,使得投资者在决策前获取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