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15年,年近古稀的陈元,终于到了和国开行说再见的时候了。对8000名国开行员工而言,这同样是一场凝重的告别。
某种程度上,将陈元称为“国开行之父”并不为过。在这15年里,他再造了这家银行,使之成为中国第五大银行,并且由一家原本乏善可陈的政策性银行,发展为在国内外备受瞩目的金融巨头。
“陈元把握了过去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与地方政府‘绑’在了一起,紧跟城市化的步伐大力扩张。”一位国开行人士向记者表示,“没有他就没有国开行的今天。”
遗憾的是,在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国开行尚留下未尽的改革难题;而他留下的数万亿平台贷款,以及仍未明朗的债信问题,将是继任者胡怀邦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中国第五大银行
1998年初,陈元正式入主国开行。在此之前,他做过10年的央行副行长。
国开行成立于1994年,是直属于国务院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主要使命是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中长期融资。起初,由于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加上管理粗放,国开行不良贷款率一度超过30%。
上任伊始,陈元发起了大刀阔斧的信贷流程改革,建立了信贷集体审批制和融资民主制,迅速遏制了资产质量的恶化。与此同时,陈元通过全方位的银政合作,巧妙地与地方政府官员周旋,努力将地方政府支持最大化,以解决国开行在当地的历史坏账。
其结果是,从1998年开始,国开行不良贷款率直线下降,短短数年后就降到了1%以内。截至2012年末,国开行资产总额从10年前的1万亿增至7.37万亿元,仅次于四大行;其不良贷款率降至0.3%,低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外界对于国开行的资产质量一直存有疑虑。在2012年爆发的光伏行业债务危机中,国开行作为最大的债主,引起了广泛注意;而为了避免债务违约,国开行“骑虎难下”,不得不继续追加贷款。
天量平台贷重压
自1998年以来,陈元的名字一直与开发性金融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国开行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开发性金融实践,成为中国开发性金融的先行者。
这种开发性金融的典型产物是平台贷款。陈元为地方政府融资构建了一种新模式:城投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造为规范的融资平台,形成项目“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破解了困扰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融资难题。
这一模式在“四万亿”时代被商业银行大肆效仿,引出了困扰至今的天量平台贷款难题。按照银监会最新口径,去年末平台贷款余额依然高达9.3万亿元。
“我们分行接近一半的贷款都是平台贷,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沉重,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这对我们是重大考验。”一位国开行西部分行人士告诉记者。
在2013年初举行的国开行年度工作会上,陈元表示,今年国开行将以支持城镇化为重点,将一半以上的新增贷款投向城镇化及配套建设。人们很难不将之与平台贷款联系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陈元的开发性金融实践还走向了世界。截至2012年末,国开行外汇贷款余额达2482亿美元,超越世界银行,跻身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
未尽的改革
国开行改革由来已久。在2007年初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决定率先推进国开行改革。如今,6年过去,国开行的实力和影响力蒸蒸日上,并且形成了“投贷债租证”混业经营格局。
但是,改革却渐渐停滞了。尽管早在2008年底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国开行依然徘徊在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之间。
对国开行而言,当前最要紧的是债信问题。改革后的国开行本不该享有主权信用,尽管银监会一再展期,但一旦主权信用丧失,国开行发债筹资将面临大考。目前,国开行是我国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债券发行主体,其金融债存量已经超过5万亿。
近年来,投资者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忧虑情绪,使得国开债收益率越来越高于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所发的金融债,而商业银行由于持有国开债日益逼近授信上限,正在约束国开债规模的进一步膨胀。
随着胡怀邦的到来,这一切会出现转机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