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凤凰”折射圈地模式之弊
2013年04月17日1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人们广泛反对后,湖南凤凰古城所在地的官方终于撒出几块“糖果”,试图平息舆论界的指责声。
当地官方在15日宣布了一些优惠举措,这些优惠举措降低学生票价,免票的待遇也扩大到整个湘西州以及邻近的怀化市和铜仁市居民。此前,因凤凰古城突然推出“圈城收费”,商贩以停业抗争,全国舆论一片讨伐,微博“大V”名人博主甚至宣布联名抵制凤凰古城。
老实说,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色彩浓重的旅游景区,实施“圈地”收费,凤凰古城不是第一家,也不是价格最高的一家。可为何凤凰古城一收费就遭到奚落?就凤凰古城收费本身来说,固然有程序上的瑕疵,比如事先没有和商户充分沟通,方式简单粗暴,不够尊重民意;制定价格时没有实施听证,明显违反《价格法》,不尊重法律。但民众反对的背后,更憋着一股对一些地方发展旅游动辄靠“圈地”收费这一单一模式的怨气和反感。
这年头,稍微有点名气的景区,涨个价,收个费,太司空见惯了。国家发改委曾发“三年内不提价”的“限涨令”,如今俨然成了景区的“三年提价令”。每次三年大限临近,各大景区就摩拳擦掌。今年恰逢三年一次“涨价班车”,此前江西婺源景区通票价格刚刚由180元上调到了210元,四川峨眉山旺季门票从150元升为185元,甚至一些名气不大的地方性景区门票也直奔200元,民众对此直呼“伤不起”。
作为景区,需要维护,涨价也不是什么没天理的事情。问题是,中国景区的价格是不是太高了?据央视2012年报道,目前130家5A级景区中,门票低于60元的只有22.3%,60元至100元的有31.5%,100元至200元的有35%,200元以上的有11%。这是个什么样的水平?不妨国内外对比来看。国外景区如富士山是免费,卢浮宫的门票折合人民币约为85元,美欧日韩等国的景点门票占本国居民月均收入不到2%,中国景点门票动辄就会占去居民月均收入的10%。
过高的价格,很容易让人质疑这些景区的公共性。更遑论,一些景区将经营权打包交给一些私营公司,而这些公司以门票收入作为利润来源,其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往往无法受到充分透明的舆论监督和政府监管,甚至为谋求上市而不惜以抬高门票价格制造业绩,这就更加使景区偏离了公共性轨道,变成某些人手中的暴利工具。凤凰古城收费的背后,正是有着谋求上市的“影子”。对这样一种打着维护景区、提升服务的幌子或收费或涨价的景区,尤其需要严格监督其涨价程序,不能听任自为。
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旅游经济,是不是除了圈地收费,就没有别的“道”可走了?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占营业收入比近五成,被指发展模式单一。确实,中国当下处于旅游经济快速成长的“黄金期”,“圈地”收钱、肆意涨价,即便老百姓暂时不爽,但出游的热情最终还是促使他们乖乖买账。但问题是,以“雁过拔毛”的心态发展旅游,本身就缺乏道义,缺乏远见。“门票经济”更是一种低门槛、低营养的景区开发模式,过于倚重门票,必然降低提供更加优质旅游体验的积极性,导致景区公共服务的滞后,降低旅游本应具有的立体性经济效应。
美丽的西湖,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样本。几乎关于凤凰古城收费事件的所有重要评论,都提到了西湖。精致的西湖被精致地运作,十多年来免费开放,放弃2亿多元门票,但杭州全市的旅游收入却从5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游客花出去的钱不是给某个运作景区的部门或公司,而是给了一方百姓,给了整个区域经济,这才是旅游经济的本义所在。
当然,西湖模式无法简单复制。问题是,中国正处于一个旅游经济高歌猛进的阶段。要想从旅游经济中分一杯羹,可做的事很多,诸如强化景区的人文色彩,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完善旅游景区的公共服务,提升第三产业,增强旅游经济对上下游产业的辐射力,等等。那种“圈地”收“过路费”,且贪得无厌的简单粗暴模式,理应早日丢弃。 来源浙江日报)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