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的“唠叨”说明了什么
2013年04月18日02:20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昨天在上海交大发表演讲,谈中国新时期的改革议程。在吴先生看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之路有两条路径,一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这是一条健康的道路;二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社会的管控,可能走上裙带资本主义的歧途。
吴敬琏针对改革放慢之弊、遏制腐败等议题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寻租的源头正是审批制。他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国有经济改革等多个重要改革议题上,亦有坦率的发言。
总体而言,吴敬琏对于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得很深刻,也较为全面。他所谈及的诸多问题,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不过,对吴先生的学术思想比较熟悉的人会发现,这位学界前辈当下的思考,与多年来的呼吁几无二致。单从学术角度来看,这些思考并无太多新意。
演讲缺少新意,重复过去的思考与评判,这是一个经济学家学术未有提高之故吗?确实有人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在我们看来,与其单从学者学术水平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不如说多年来中国的许多核心矛盾一直清楚地摆在那里即不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甚至也不是不知道求解的“药方”,而是知易行难,改革改不动,故而进步甚难。
以此角度观之,吴敬琏先生的“重复”是有意义的。“重复”不是敷衍听众,而是一种执着。当现实的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时,再“重复”即属多余。而在“深水区”的改革没有出现比较大的突破之前,学者“重复”的声音更多体现了某种督促和鞭策的意义。
当下整个社会都在谈“中国梦”。“中国梦”本质上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景。中国若梦想成真,即意味着民众富裕,国家强大;意味着个体的权利真正得到尊重;意味着法治清明、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生态和谐。显然,实现“中国梦”,需要上上下下的共同奋斗,需要切切实实的深入改革,在奋斗中谋效益,在改革中出成绩。
现实与愿景总有不小的距离。仅从经济形势来看,当前确有让人担心之处。今年一季度的宏观数据不如预期,已经让海内外的一些舆论又起“低迷”之音。这样的形势需要一分为二去看。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基数越来越大,GDP涨幅放缓,符合规律。同时,中国经济正处在发展方式的转型过程中,为求质量而牺牲点速度,亦是在意料中。但宏观数据不尽如人意,也的确反映出某些问题的存在,这就需要未来在探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上做文章,需要继续通过深入的改革释放新的“红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吴敬琏先生的“重复”,就更显示其价值。比如,他对审批制度的批评,即一针见血。批评审批制不是说完全不要审批,一概否定审批,而是指这个制度“制造”出了很多问题,必须要改革。过多、过滥、过于复杂的行政审批,是腐败的温床,也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这个方面倘若缺少更大的改革力度,新的制度效应如何得以释放?
吴敬琏先生对改革放慢之弊的揭示,也是值得深思的。体制的改革有时是一环套一环,一步踏空,可能会拖累相关领域的变革。通往美好愿景的改革步伐为什么会放慢呢?原因无他,阻力所致。改革意味着重新分配利益,也就必然会有阻力出现。缺少勇气和智慧,又岂能排除重重阻力?借用吴敬琏昨天演讲中的一句话来说,实施改革是一场硬仗,关键在落实。
无论如何,吴敬琏先生这样的“重复”值得珍视。我们希望听到这样的“重复”甚至是“唠叨”,是在这样的“唠叨”中看到了真正的正能量在批评中建设,在建设中批评。我们也希望这样的声音能够慢慢地消失,如果那意味着问题逐渐被解决,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果。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