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略环评过关 难阻地方GDP增长冲动
2013年04月18日03:47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由数十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编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16日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不过,对于有着追求GDP增长强劲动力的西部地区来说,这份“纸上谈兵”的文件究竟能有多大的约束力,仍令人怀疑。
“保生态、优布局”
环保部介绍,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环保部在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组织开展的又一重大区域性战略环评。
该项目所涉及的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五省(区)国土面积共计34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5.5%,经济总量2.2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0.0%和5.7%。
专家组形成的验收评审意见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项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优先示范区”的核心目标和“保生态、优布局、调结构、提效率、建机制”的总体思路,并从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深化制度机制建设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
专家组建议,将项目成果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和西部五省区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等的重要科学依据。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希望这一战略环评成果尽快“转化落地”,通过制定分区域的指导性文件,为西部五省区开发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做好参谋。
不过,吴晓青也感到仅通过环保部一家的努力显然不够。“还要完善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沟通协调机制,强化战略和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约束机制。”他说。
类似的环评规划在西部地区不是没有,诸如化工石化等高环境风险产业园区规划、西南水电开发规划、中小流域综合规划、能源资源开发规划等等,但很难得到执行。
吴晓青承认,在西部地区,规划未经环评就通过审批的违法问题在一些地方和行业还较为突出;建设项目未批先建、久拖不验等违法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干预环评审批。
摇摆的“环评”政策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第一财经日报》多次走访西部各省份,发现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十多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调查发现,在西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未得到根本控制,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偏低,重点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西部地区大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水平,有的地区工业化刚刚起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财政收入少,使得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不约而同地把发展地方经济作为政府执政的首要目标,形成了追求GDP增长的强劲动力。
据本报记者了解,由于西部地区面临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环保部对西部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的。
“十一五”期间,环保部对西部的环保要求较紧,几次“环评风暴”几乎都涉及西部重大项目的开发。但2011年,环保部的态度开始转变。
当年12月,环保部向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西部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传达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是,各地环保部门应根据“差别管理”的原则,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加速推进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项目建设。
环保部明确提出“对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予以倾斜”,包括委托部分审批权限,将环保部直接审批的一些建设项目委托西部地区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一些部级环评文件下放到省级环保部门。
而对于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就地转化项目等,环保部提出可“在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和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排污交易给予支持”。
“目前西部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照搬东部发展模式。搞不好,人家滑下坡,你也会跟着掉沟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张曙光说,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城市盲目扩张、大面积拥堵、基础设施跟不上扩张速度、管理和服务跟不上硬件设施等问题已经开始在西部地区出现。
一些民间环保组织人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对于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应该实行更严格的环评政策。
作者:章轲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