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只基金仅192只分红
2012年年报披露,A股市场迎来分红潮,上市公司密集分红,近期在各大论坛中,要求基金分红的呼声此起彼伏。通常来说,一些基金约定每年至少分红一次,要抢在4月份会计年度结束之前进行分红,4月多是基金分红旺季。
不过,记者观察发现,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基金今年以来的分红还算丰厚,但不包括货币基金。今年前就已成立的1300多只基金中,只有192只分红,超过八成的基金都还没给基民发“红包”。
逾八成基金年内未派“红包”
由于去年基金收成不错,今年,基金分红热情较去年同期明显高涨。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本周二,今年以来,先后有192只基金实施了分红,分红金额总计约82.87亿元;而在去年同期,实施分红的基金只有84只,分红金额不足38.79亿元。
基金分红跃升,但是,最近基民中对基金不分红的讨伐声依然不绝于耳。
对此,记者发现,随着基金“队伍”不断扩容,192只基金近83亿的“红包”虽然诱人,但就基金行业整体来看,实则凤毛麟角。
据记者统计,不包括今年成立的基金,目前共有1334只公募基金(非货币基金),已经分红的192只基金在其中占比只有14.39%,也就是说,有约达86%的公募基金在今年未给基民派发“红包”。
此外,已分红基金的金额也多是雷声大雨点小,并且,收到“红包”的基民苦乐不均。
据同花顺iFinD数据,今年以来,从单位分红来看,出手最为豪爽的基金为国投瑞银新兴产业,每份基金份额分配红利为0.1860元,而192只分红基金中,多达161只、占比近84%的基金每份基金份额分红还不到0.05元。其间,单位分红相对较少的申万菱信盛利强化配置每份基金份额分配红利只有0.0015元。
数百只“铁公基”从不“下蛋”
据基金研究人士介绍,目前,不少基金的合同中约定了每年要进行一次分红,如果未在基金会计年度结束后的规定时间内完成至少一次分红,该基金便违反了合同,因此,进行年度分红的基金,一般会抢在4月份会计年度结束之前进行分红。
基于此,每年的3、4月份,都是基金分红大季,不少基民在此时冀望基金可以多多少少分个“红包”,兑现部分收益。不过,部分基民或将希望落空。记者发现,在基金市场上,有不少基金从成立以来从未分过红,堪称从不下蛋的“铁公基”。
据同花顺iFinD数据,剔除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仍有超过600只基金(A/B/C类分开计算)自成立以来从来没有实施过分红。其中,成立时间最早的泰达宏利效率优选自2006年5月成立以来,近7年来都没有派发过“红包”。
甚至在大基金公司旗下,同样也是“铁公基”云集,据统计,部分大中规模基金公司旗下有超过10只以上的基金从未实施过分红。
建议:规避三大分红误区
误区一:开基分红也非越多越好
投资者如果期望能定期将分红落袋为安,可考虑合约中就侧重分红的基金,如一些“红利”基金。不过,对此没有特别要求的基民选择分红持“中庸之道”的基金或更为稳妥。
华泰证券的研究显示,2004年至2007年4年中,分红率最高的10只基金比分红率最低的10只基金收益优势均相对明显,但在2005年~2007年,平均收益最佳的基金还属分红率位于中位的10只基金,无论牛熊市,这一区间的基金收益均高于其他分红或不分红的基金。
误区二:只重分红忽视长期业绩
开放式基金的分红只是基金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而已。基金在某时段的分红比例高也不能证明其具有长期的持续分红能力,投资者不能一味以短期高分红作为挑选基金的法则,更多应关注基金的长期历史业绩。
误区三:不择基金分红方式
基金分红有现金分红和红利再投资两种方式,通常基金派发红利会默认为现金分红。现金分红较适合希望定期落袋为安的基民,但对于想要连续分享基金的收益,想要享受“复利”投资效果的基民更应选择红利再投资的方式。
提醒:“铁公基”业绩难更给力
对于保守的分红行为,基金公司一向称不分红更有利于基金获取超额收益。但是,从历史数据来看,不分红的基金也似乎并没有因为把“红利”留住而表现出更优秀的业绩。
据统计,在2007年牛市向熊市转变的过程中,不分红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41.02%,分红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40.57%。这一论据在2005年和2006年表现也如出一辙。 (文/表记者吴倩)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