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单为何不能遏制IPO项目造假?
原标题 [罚单为何不能遏制IPO项目造假?]
近年来,随着“问题”IPO项目数量的增加,监管处罚力度也随之加大。由最初的谈话提醒到6个月不受理保荐人负责的推荐;由12个月不受理保荐代表人负责的推荐,再到撤销保荐人资格。但是尽管监管频开罚单,却仍然不能遏制IPO项目频频造假。
“有条件的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利益驱动之下,谁会和钱过不去?”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投行人士如是评价过往的企业和中介机构心态。利益驱动下,一些企业为实现上市不遗余力,包括财务造假、过度包装、粉饰业绩、盲目扩张等。
依笔者看来,低廉的造假成本是IPO频频造假的重要原因。证监会信用监管信息显示,2004年6月至2013年1月22日,证监会共开出了93张罚单,其中75名保荐代表人因申报材料撰写粗糙、保荐公司业绩下滑、擅自修改封卷、尽职调查工作不完善不彻底等被证监会采取监管处罚措施,另有11家券商受到证监会出具警示函、谈话提醒或3个月不受理保荐机构推荐等处罚。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以前,证监会出具的罚单中,处罚力度最大的仅为3个月不受理保荐代表人负责的推荐。据了解,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内的IPO中介机构受到的处罚,大都局限于行政处罚,造假成本非常低廉。只要被处罚后证券资格未被撤销,会计师事务所被通报批评或是被罚款后,并不会阻止其继续涉嫌造假。笔者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方能有效遏制IPO项目造假。 (来源:中国网)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