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陈月石
全球降息潮蔓延之际,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最新数据又显示中国经济复苏乏力,市场期待中国央行降息的呼声再起。不过,这一次,中国央行很可能难以满足市场的胃口。
8天5大央行降息
市场期盼中国央行降息其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显见的
是,国际央行近两周相继降息。5月2日,欧洲央行宣布主导利率调低25个基点至0.5%,边际贷款利率调低50个基点至1%;5月3日,印度央行宣布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7.25%(年内第三次);5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基准隔夜拆款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75%;5月8日,波兰央行宣布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昨日,韩国央行又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0%。
短短8天,5家央行降息给人心理巨大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不少市场人士呼吁,一季度经济数据不佳的中国央行也应该降息。一方面,中国央行此举可以帮助保持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振经济;另一方面,全球降息潮大背景下,如果中国央行也降息,也可以降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息差,从而防止热钱流入伤及经济。
热钱流入背景下,4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进入5月,又突破6.20关口。昨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925,较前一交易日再度上涨55个基点。
时至昨日,令人失望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和居民消费价格(CPI)数据公布,显示市场需求不足,企业销售产品价格低迷。这又为中国“降息”预期添了一把火。
澳新银行就是代表。该行昨日发布报告旗帜鲜明地表示:“由于通胀压力保持温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将转向更加宽松。同时很多央行开始选择降息,并通过干预汇率来避免本币的过度升值,中国央行在年内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也开始上升。”
中国央行“工具”多多
虽然中国央行应该降息的理由很充足,但是,面对复杂的中国经济,中国央行不降息的理由同样充足。
如果降息,确实可以对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提振作用。疲弱多时的中国A股也有望借此再次起飞,但问题是:中国经济真的已经差到需要降息来帮助了吗?
从决策层面4月25日的表态看,目前决策层对经济形势已有判断,即“经济社会发展开局平稳,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决策层显然是认可目前的经济增速的,现在只是经济减速,而不是经济失速。不少机构认为,眼下决策层面更加关注结构性问题而非经济数据暂时的疲软。
而且,目前决策层面还在调控房地产,如果贸然降息,很可能会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
其实,决策层面对于政策选择已有明确表述:“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一个“稳”字,或许已经清楚说明决策层面并不希望迅速地放松政策。在此背景下,很难想象央行会迅速放松政策,甚至是降息。
央行的实际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昨日,央行在时隔17个月后重启3月期央票,以出乎意料的举动对冲过剩的流动性,被市场解读为降息可能性下降。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直言,这“击碎市场的降息预期”。
央行以降息降低内外息差、防范热钱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有力的降息理由,但央行的“工具箱”里有的是防范热钱的工具。
譬如,昨日央行重启3月期央票就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央行是在吸收热钱流入带来的过剩流动性。
央行还可以通过扩大人民币波幅来对付热钱。如果扩大人民币波幅,让人民币可升可贬,不少资金在入境前显然就需要先考量一下风险承受能力。
目前市场普遍预计央行将在8月份前将人民币波幅从目前的1%扩大至2%-3%。
昨日也有市场人士指出,如果外围经济形势恶化,中国央行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央行随时可以降息。但是,现在可能还不是作出决定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昨日在发布的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下阶段的货币政策运行进行了展望,称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